人物历程
刘复
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次年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语音学。1925年春季,他以《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均为法文本)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获得法国学院的伏尔内语言学专奖。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世界日报》副刊编辑、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主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语文运动、实验语音学及汉语语法的研究三个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国语运动得到推动,国语统一筹备会于1919年4月成立,刘复为会员。在第一次大会上,他与钱玄同、胡适、周作人等提出由刘复拟订的《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并获通过。1925年9月,刘复等若干北京的音韵学者组成“数人会”,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由当时的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这就是“国音字母”第二式(第一式为“注音符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刘复力主废止旧韵,改用符合今音的新韵;改革应用文,提倡分段、句读、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首创“她”“它”两个字。在实验语音学方面,他用近代实验语音学的仪器和方法研究汉语的四声,写成《四声实验录》(1924年,群益书社)一书,指明决定四声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给四声以科学的说明。这在我国音韵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语音乐律实验室,发明了“声调推断尺”(后改进为“最简音高推算尺”)、“乙二声调推断尺”“刘氏音鼓”等,从而使他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先驱。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他接受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但不满意当时机械地模仿西洋语法的研究方法,主张革新。
学术成就
他所著的《中国文法通论》(1920年,群益书社)就是革新派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模仿斯维特在《新英语语法》中的研究方法,以先秦古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收一些现代汉语的例证。说明文法是什么,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论述了词的分类、搭配关系及句子的结构与分类。主张研究现代口语。语法著作他还有《中国文法讲话》(上册)(北新书局,1932年)一书。此外,他还十分关心辞典编纂工作。1925年他提出《编纂〈中国大辞典〉计划概要》,其中包括体裁、编制、形体、声音、意义、文法、词名等内容,对现在编纂大型辞书很有可资借鉴之处。成立《国语大辞典》编纂处。他写了《“一”雅》《释“一”》《“打”雅》《释“吃”》《释“来去”》等文章,并首创“点、直、曲检字法”,并按照此法编了《字学十书通检》。编有《标准国音中小字典》(北新书局,1935年)。他还著有《敦煌掇琐》(1925年)、《宋元以来俗字谱》(合作,1930年,1957年重印)、《中国俗曲总目稿》(合作,1932年)、《十韵汇编》(合作,1935年)等,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译有法国帕西的《比较语音学概要》 [1]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刘复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现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院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湖北省重点创作员、武汉市优秀专家,政协武汉市委常委、政协科教文卫体专委会副主任、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美术评审委员、湖北省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舞台美术设计:《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人生一台戏》、《古丢丢》、《三峡魂》、《柠檬黄的味道》、 《地母节妇女》、《情系母亲河》、《走进芳泽》等五十余部。
行为艺术作品:《十月婚典》、《世纪之光》、《神州巨灯》、《楚人狂欢岛》、《世界风帆展》等作品多部。
出品剧目:《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张之洞》、《地母节妇女》、《搭白算数》等二十多部。
2000年荣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第四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话剧舞台美术金狮奖”。
2001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
2002年荣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2001年度学会奖。
2003年荣获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览会“优秀创作奖”。
2005年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舞美设计奖。
2005年荣获武汉市第三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优秀领导。
2007年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剧目“舞台美术设计奖”。
2007年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2004-2007)“经营管理金狮奖”。
2007年荣获“武汉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荣获“武汉市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
2008-2009年荣获湖北省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员。
策划设计的《神州巨灯》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设计的剧目荣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文化部第十届、第十二届“文华奖”, “文华剧目奖” ; 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 中国人囗文化奖戏剧类一等奖;第五、六届 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