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刘邦

简介

刘邦刘邦


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年表


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秦之沛郡,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丰县)。

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军。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灭秦。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并发生鸿门宴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又先后征服其他起义军,建立汉朝。

公元前201年—前195年,刘邦经6年灭掉异姓王。

公元前196年,吕后杀害韩信。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终年62岁,死后葬于陕西长陵。


太祖与高祖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最后确定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而那时,“皇帝”,并不是个十分好的称号,秦始皇,始皇帝,也就传了两代,人们就认为皇帝是个不好的称号,所以刘邦称自己为皇帝,是要很大的勇气的。最初,惠帝即位尊刘邦为高祖,景帝因为以其父文帝为太宗,故改高祖之号以为太祖。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习惯性的使用初庙来称呼刘邦,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刘邦贡献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1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刘姓皇帝。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


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探讨历史时说:“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 看,中国人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你这一说法,在考虑今后世界问题时,为重要的启示。汉高祖刘邦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作为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以高度评价的。”
他说:“如果我推测没有错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这正是原子时代唯一可行的道路。但是,虽说是中华民族,也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和平的。战国时代和古希腊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和抗争。然而到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公元前202年。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的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了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
“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象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的成功的统治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才干。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世界,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
他对未来的展望时说:“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象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一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就是汉朝的刘邦。”(摘自《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
毛泽东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但疑心挺重,威严不大,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统一长达400余年,


刘邦作为汉唐盛世之一的大汉盛世的肇基者,其伟大历史功绩为后世所称颂与敬仰。
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经过他的开创以及其后世子孙皇帝的进一步开拓发展,汉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族名,汉人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汉语成为中国语言的代称,汉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代称、汉学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代称。
刘邦是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和汉文化的保护者。作为楚国人,刘邦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大融合,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汉文化,也拓展了多元的中华文明。刘邦消除分裂纷争状态、结束横征暴敛的历史,由统一到马下治理而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从而保护了汉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
他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从而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
他结束了从周朝东迁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不止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局面,从而开创了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低税率时代。
他结束了秦朝摧残文化打压言论的暴政,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和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
他一统中华,从而开创了具有400多年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也成为整个民族的代称,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汉唐盛世也成为中华名族发展史上最骄傲的时代。
他由平民登上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布衣将相”的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成为激励着平凡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积极奋斗从而不断走向成功的光辉典范。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皇帝,他统一中国,通过消灭异姓王、迁徙六国强族到都城周边加以控制,彻底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他制定休养生息政策,结束了自公元前771年以来周朝东迁后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

登基始末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现在西安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王朝至此灭亡。

在公元前202年的十月,刘邦追上了项羽,但到了固陵(现在河南太康西)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项羽向汉军猛烈反击,将汉军击溃。刘邦只得坚守不出,并马上派人许诺韩信和彭越,在击败项羽后立即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于是韩信和彭越立即进兵。同时,楚的大司马周殷也被刘邦派人劝降,淮南王英布领兵也赶来会师。汉军会合各路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夜里,围困项羽的汉军唱起了楚国苍凉的歌,使项羽以为汉军已占有全部楚地。走投无路的项羽在大帐中和心爱的虞姬饮酒,乘着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当着项羽的面含泪自刎,项羽擦去眼泪,跃马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在渡过淮河后,身边只剩下了一百人,向东撤退,在东城(现在安徽定远东南)被灌婴的骑兵追上,项羽随从只有二十八人了,和汉军激战三次,杀伤几百汉军后,项羽最后横剑自刎。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死时六十二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高祖。一般都称为汉高祖刘邦。他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了解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统治过失


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虽然传统专制是由秦代创立的,最终确立者乃是汉武帝,中间还经过高祖到景帝的反复,这是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关节.刘邦建汉以后,吸收秦朝独靠郡县制的弊端,恢复分封制,到武帝削藩,再一次确立了郡县制的垄断地位,从此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在中国成为牢不可破的统治形式。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仅仅因为秦皇汉武喜欢独裁吗?其实不然!最主要的原因乃是面临北方匈奴的严重威胁,不集权随时都有覆国的危险。武帝削藩时提出的“尊王攘夷”论不是明确透露了此中秘密吗?很明白,削藩-集权-专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付来自北方的外患。而且,由于北方民族的战争能力过于强大,使得汉民族政府即使集权,穷全国之力也不足以长期应付,最终造成国困民疲而王朝倾覆。秦是如此,汉是如此,唐宋明皆如此.所以我说外患导致专制以及专制王朝的恶性循环是传统中国历史的真相。这一认识颠覆了近代以来对传统历史的认识主流,只有一两个高人曾认识及此,一个是陈寅恪,一个是费孝通,而且前者极隐晦,后者极偶然。一百多年来社会主流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非缺乏足够的聪明,而是社会原因使然。

在位政绩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曾经对在场的父亲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刘邦和父亲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求贤。

在政治上,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保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死时六十二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高祖。一般都称为汉高祖。他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了解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谥号陵寝


刘邦死后,群臣建议庙号为太祖,尊号高皇帝,也就是谥号为高皇帝。葬于长陵。也称高祖。汉高祖刘邦长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之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依巍峨壮观的九峻山,南与富丽堂皇的长乐宫、未央宫隔渭水相望,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整个长陵陵区由陵园、陵邑和功臣陪葬墓三大区域组成。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因此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后世评说


刘邦是亭长出身,出身下层阶级,不免沾染了很多流氓习气。《史记》作者对此并不讳言,说他对轻视下人,好酒好色,没有钱,常向别人赊酒喝,酒喝多了,就高卧不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成就了一方霸业。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到了《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这些否定刘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来源于《史记》,应该说至少部分真实。 结论时,其着眼点往往在刘胜项败。其实这正表明了刘邦以天下之智为智、也以天下之心为心的特质,所以才能放弃一己之私欲私见,从善如流。难怪群雄肯为之驱驰,原因就在于刘邦能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1]


刘邦的作品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①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感怀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又忧江山不稳、高处不胜寒的复杂心情。情发于心中、流于诗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纵观开国之君,虽大多不擅长诗词文章,但偶一为之,便自有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恢宏气势。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 鹄,hóng hú 古代对天鹅的称呼,又名鹄、鸿、鹤、白鸿鹤、黄鹄、黄鹤等,因其飞的高,跋涉千里而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志向远大的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自《史记》中《陈涉世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在未起义前,在农村被人雇用去务农时对佣着说的话,现已简化成常用成语“鸿鹄之志”,用来形容远大的志向。) (矰,zēng 古代射鸟用的一种栓着丝绳的箭。) (矰(缯)缴zēng jiǎo 。(1).猎取飞鸟的射具。缴为系在短箭上的丝绳。缯,通“ 矰 ”。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雁》:“鴈自 河 北渡 江 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 明 方孝孺 《二禽咏》:“文彩羡孔鸾,缯缴或暗投。” 庞成宇 《东园杂咏》:“饮啄力以致,缯缴安所施。” (2).比喻陷害他人的手段。 清 缪慧远 《有感》诗:“惊心南国添缯缴,解网还邀圣主恩。”)
刘邦自沛县起义,十几年鞍马劳顿,还受过箭伤,50多岁以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常为江山社稷忧虑,尤其对接班人人选问题伤脑筋。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用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刘盈,确立刘盈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时的事。刘邦后来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担心他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很象他。但是,刘盈是“嫡出”,皇后吕雉所生。刘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废嫡立庶,是件大事;况且,吕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经患难与共,他一时委决不下,多次征求亲近大臣的意见。但是,大臣中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和吕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宠以外,绝没有吕后那样的“群众基础”。所以,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劝刘邦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子地位。刘邦看到大臣们拥戴刘盈.认为他象鸿鹊,甚至“一举千里”,那是受了蒙骗。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刘邦仍被假象蒙蔽着。吕稚知道刘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贵”的道理,谁的儿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无上尊贵,于是她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频繁的幕后活动,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张良帮助。最后,她就按张良的主意,让刘盈去巴结当时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儿正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人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张良就让四个老头儿当太子的老师。“四皓”曾拒绝过刘邦的遨请,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却同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刘邦急忙召来戚夫人,指着四个老头儿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阙,戚夫人嘘唏流涕,上榻去,罢酒。 (《史记留侯世家》)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刘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远,曾又一次和大臣们提到接班人问题。大臣们除了陈说利害以外,都对刘盈极口称赞,使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当他把这一情况告知戚夫人时.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宽慰她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鸿鹊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刘邦不无忧虑地死去,活着的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却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迫害,双双被狠毒的吕后害死。得宠的戚夫人一门全让吕后给收拾了,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砍了手脚,挖眼熏耳,扔到茅房里.看到戚夫人被吕后变成“人彘”的惨相,连吕后的亲生儿子刘盈都愤怒地大骂:“此非人所为!"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