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傅莹
傅莹(1953年1月-),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从1978年起,傅莹先后在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和外交部翻译室、亚洲司工作。
她参与了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之后受国家委派在联合国驻柬临时权力机构中工作,有过一段国际职员的经历。她历任外交部亚洲司处长、参赞,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菲律宾大使。2000年,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成为该司建司以来的第二位女司长。此后四年,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2004年3月,傅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
据了解,傅莹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傅莹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女儿正在大学里攻读艺术设计专业。[1]
经历
傅莹1953年1月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她的父亲阿民,是内蒙古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官至中共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16岁时,傅莹就响应号召,到内蒙古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
1970年,傅莹进入当时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站工作,并开始自修高中课程。三年后,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并选择第二外语为法语,后又学习罗马尼亚语。
1985年被派赴英国肯特大学进修,并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1977年大学毕业后,傅莹就进入外交部工作,开始了职业外交生涯;曾先后在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和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回国后,傅莹又回到翻译室工作,并逐步获得提拔;历任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培训处副处长、英文处副处长等职。在此期间,她还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陪同出访、参加重要会议等。
1978年—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随员
1982年—1985年 外交部翻译室随员
1985年—1986年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肯特大学学习
1986年—1990年 外交部翻译室副处长
1990年—1992年 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
1992年—1993年 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职员
1993年—1997年 外交部亚洲司处长、参赞
1997年—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公使衔参赞
1998年—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0年—2004年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2004年—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2010年01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参与奥运:2008年4月6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伦敦传递,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是其中的火炬手之一,她手举“祥云”火炬跑完第28棒。 [1]
作品
傅莹大使应邀参加48家集团俱乐部举办的“青年破冰者”活动启动仪式
她发表于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的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以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描述了她对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干扰的心境,进而以数字和事实详尽地介绍了西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打动了不少原本对中国缺乏了解的西方读者。
当发现英国媒体误报中国驻英使馆投诉英“追星族”扰民一事后,傅莹及时在英发行量最大的通俗报纸《太阳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超女”、“快男”现象,说明中国的进步和富裕给了年轻人更多的生活选择。这次成功的危机公关立即扭转了不利的舆论氛围,引发当地媒体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2]
个人评价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她是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也是继王海容之后我国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她就是从内蒙古呼和浩特闯出去的傅莹,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从下乡去农场到建设兵团的电影放映员;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学生到外交部的一名翻译;从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到新任英国大使,傅莹展现了内蒙古人的坚韧和干练、睿智和风度。
傅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三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长较快。
2007年2月份,在由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主办的悉尼华人华侨欢送傅莹荣调晚宴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傅莹大使:“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影响
傅莹出席观摩保守党年会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派驻女大使。20余年来,先后共有37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等国家的大使。中国女性出使国家最初大多集中在亚非一些中小国家或北欧诸国。傅莹出使澳大利亚,是20多年来女大使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女大使任命的一个重大突破。
六方会谈:2000年4月,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建立以来的第二位女司长。此后四年,傅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在此期间,其外交才干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傅莹尤以推动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受人瞩目。
在澳大利亚担任大使期间,经历了悉尼领事馆政治参赞陈用林、以及原天津市国安局工作人员郝凤军等人的叛逃事件,努力消减这两起事件给中国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并积极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
2008年3月拉萨发生打砸抢杀烧暴力事件,以及随后一些“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英使馆、干扰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以来,英国某些媒体“一边倒”地歪曲报道中国。作为驻英大使,傅莹在英国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东奔西走,接受英主流媒体采访并发表文章,用自己的话向英国公众介绍真实的中国以及西藏问题背后的真相。[2]
人物轶事
2011年8月23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17日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傅莹就中国航母出海、西亚北非局势、西方金融危机等回答了记者提问。表示中国航母和其他国家还有不小差距。[3]
出席布莱德战略论坛
布莱德论坛现场
2011年9月9日至10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应邀出席在斯洛文尼亚布莱德湖畔举办的布莱德战略论坛,并以嘉宾身份在以“塑造未来的力量”为题的主论坛和中欧关系分论坛上发言并参与互动。来自欧洲,特别是东南欧各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政、商、学各界人士400余人出席了论坛,国内学术界、企业界人士10余人应邀与会并参与有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