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姚燧(1238~1313)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姚燧3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著有《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内有词曲2卷,门人刘时中为其作《年谱》。
详情
姚燧 作品
姚燧(一二三八— — 一三一三),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岁而孤,依伯父姚枢成人。三十八岁被荐为秦王府学士。至元间,官陕西汉中遂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元贞元年 (一二九五),以翰林学士应诏修《世祖实录》。大德五年(一三○一),出为江东廉访使,九年(一三○五)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元年(一三○八)入为太子宾客,进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二年(一三○九) 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四年后告归。《元史》有传。
姚燧以文著名,与虞集并称。 《元史》称其“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张养浩评曰:“公才驱气驾,纵横开阖,……倡鸣古人,群推牧庵一人。”(《牧庵文集》序)清人黄宗羲将其文比诸唐代韩柳、宋代欧曾、金元之元好问。其散曲与卢挚齐名,抒个人情怀之作较多,曲词清新、开阔;摹写爱情之曲作,文辞流畅浅显,风格雅致缠绵,对散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清人辑《牧庵集》三十卷。 [1]
文学成就
姚燧以散文见称。宋濂撰《元史》说他的文辞,闳肆豪刚,"有西汉风"。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称颂备至。
姚燧的散文含有较强的是非感。他在《送姚嗣辉序》中,说知识分子怀才未必得用,而《归来堂记》说他的朋友雷损之,为官三十年,"位止一令"。他"尝激之使委印而去",一年后,雷损之果然辞官归家,郊陶渊明归田园居,姚燧题雷损之的住宅曰"归来堂",并写了一篇记,篇末说:"园宜以归来名,君试诵其辞,将不待人之劝激,自穷日力而归矣。"对当时官场有所不满,代人鸣不平。他在《序江汉先生事实》中说:"王师循地汉上,军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其斩刈首□,动以十亿计。"写出了元兵屠杀百姓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
姚燧的散文大部分是碑、铭、诏诰等应用文,文学趣味较少。但文章结构谨严,叙事简要,文笔常有变化,气势流畅,格高调古,颇为耐读。如《序牡丹》说洛阳、西安、燕京、郑州等地所植牡丹,品种繁多,株茎高低不同,花朵单复互异,其花大者广径八寸,有所谓千叶状元红者,尤为名贵。文字生动活泼。他的《书米元晖画山水》等简当古朴,的确改变了宋末轻浮纤弱的文风。
姚燧的诗,有些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苇叹》、《江溆渔舟图》、《发舟青神县》等,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累,身受饥寒,赋予无限的同情。
姚燧的词,不如他的诗能够反映人民的苦难。他的〔江梅引〕《谢王子勉提刑送江梅》中写道:"恨杀南溪调鼎手,恐迟暮,到而今,霜鬓催。"有点牢骚。此外他还写散曲,有一首〔阳春曲〕说"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感慨甚深。姚燧生长于元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宦海浮沉,尝尽了政治风波中的滋味,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不平现实。姚燧散曲中还有一些思妇词相当动人,如为人熟悉的小曲《寄征衣》中写:"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万难。"对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感情,描绘得十分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