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吴潜

简介

吴潜吴潜

吴潜(1196~1262) 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上疏,纵论治国方略,被授任浙东常平提举,辞而不就。朝廷改任其为吏部员外郎。迁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时,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不轻起战事,后被事实证明正确。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端平元年(1234),因上陈九事,忤怒宰相,被罢贬为秘阁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吴潜为太平知州,吴潜连续五次辞却,朝廷不许。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日危,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吴潜上疏朝廷,认为朝中大臣要“勿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而勉;勿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佑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任庆元(今属浙江)知府时,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吴潜进封崇国公,被召入京,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极论丁大全误国,被弹劾贬谪建昌军,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吴潜病逝。德佑元年(1275),追复原官,特赠少师。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长于诗文,著有《履斋遗集》传世。《宋史》、《南宋书》有传。《履斋遗稿》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履斋先生诗馀》一卷。陈霆《渚山堂词话》 卷一:“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悲凉’(潜《满江红》有云:“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等句,似亦类其为人。”《四库总目提要》云:“ 其诗馀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况周颐《蕙风词话》 卷三云:“ 履斋词《满江红·九日郊行》云:‘数本菊香能劲。’‘劲’韵绝隽峭,非菊之香不足以当此。《二郎神》云: ‘凝伫久,蓦听棋边落子,一声声静。’《千秋岁》云:‘ 荷递香能细。’此‘静’与‘细’,亦非雅人深致,未易领略。”

贡献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史称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撑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内有“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诸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两点。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也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听信奸臣贾似道谗言,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祺(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贾似道趁机投石诽谤,被革去丞相之职,谪建昌军,旋即贬黜徙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安置。贾似道谋代吴潜其位,私下又令知州刘宗申加以追害。不久,吴潜忧愤去世。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作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嗟叹悲恸。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赵宋王朝后来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

吴潜作品赏析:



满江红
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
吹我上、滕五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
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
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
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
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
城头角。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悲感的词作。淳佑七年(1247)
春夏,吴潜居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要
职,七月遭受台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时
其兄吴渊供职于南昌。此词应该为吴潜前往福州道经
南昌时所作。
豫章为南昌旧名。滕王阁,唐初建于南昌城西,
飞阁叠台,下瞰赣江,其临观之美,为江南第一。再
加上有王勃《滕王阁序》的美传,益发使其辉光焕发。
词客骚人“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多有吟
咏,吴潜此作亦发兴乎此。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起笔着题,
“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
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传说他往
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
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
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
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写出
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楚山,指西山。楚
江,指赣江。“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
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
沙边落。”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
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
为传神。“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暮雨”
说明其伫望之久。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
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
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以上是写在滕王阁览景。景物写得重点突出、层
次分明,又处处映照着《滕王阁序》,融通了今古,
拉长了视野。这段景物描写明显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绪,
如“征帆木未”就包含着前途渺茫之感,而“暮雨掩
空来”不无凄凉之意,“今犹昨”则蕴含着物是人非
的深沉感慨,并且引出下片的抒怀。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秋烟
紧”就是秋意见深。这秋意包括上片所写西风、暮雨,
如果说登临楼阁时还给人以兴致,现在则给人以相反
的刺激,让人更觉凄怆孤单了。“天正远”,道途茫
茫,任所还远着呢。“正”字不堪。这都是眼前所感。
这样一个季节,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番景致,作者
那敏感的心怎能不受到触动呢?于是下面由近及远,
回首往事。“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休休莫莫”,
意思是说,算了、算了,显得不堪回首。这十年如果
从嘉熙元年(1237)算起(正十年),他多次落职,
最近的六年基本上是罢退乡居,仕途不顺,去年底
刚复职,只半年又被谪迁。这十年如果是大约言之,
那么十一年前他曾任职南昌(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
府),算是旧地重游了。但是物是人非,这十年的心
事,使人顿生沧桑之感。这一句感叹可能包括这两方
面内容,真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怎能不感慨万千呢。“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
难着。”他五十三岁,已入老境,流年似水,能有作
为的岁月不多了。他焦虑,既由于自己有志难伸,也
由于社稷颠危、国难深重。去年复职之后他连呈奏章,
历数内忧外患种种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朝政,
进君子退小人(《奏论君子小人进退》)。而言刚出,
即被挤出朝廷,朝政可知矣。
“乾坤虽大愁难着”。“着”,安放。乾坤之大却
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由此可见:一、
愁之易发,居其位无非惹愁添恨。二、愁之深广,颇
似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
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上面都是
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
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
平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黄昏、断送
客魂消,城头角。”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
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正
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
么萧条悲凉的感觉。这是一个倒装句。把“城头角”
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
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这又变成一个
以景结情的好句。“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
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滕王高阁临江渚”。自王勃大作问世以来,在
此览景之作多矣,吴潜此作未与时消没而留存至今、
仍堪讽咏,除了其写景的精要、生动、清畅外,就因
为它真实地抒写了一个失意政治家的人生悲感和忧愤。
虽然它与王勃不能相比,但仅就抒情写怀而言,该词
也是沉郁动人的。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
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欧鹭,
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
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
鲈堪煮。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
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
天无语。
此词是送别之作。“御带”,又为“带御器械”,
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
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
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问何事”,语气
也显得比较重。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而是写李珙辞
官后的逍遥生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
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
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海客无心
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作者这里
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
绪。“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
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
量。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
之举。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
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过垂虹、
亭下系扁舟,鲈堪煮。”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
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
然经过这里。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
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
是慨然叹道:“ 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
名爵哉!”便辞官返乡。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垂
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
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
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并
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鲈堪煮”,
“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
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可以说,
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由于题前之
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留
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
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遍
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
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
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吴潜友
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
(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如果
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
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
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
关切、忧虑表露无遗。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
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
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
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
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试举头、一笑问青天,
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一笑”,是被悖
谬所激怒的笑。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
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
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
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
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
愦表示了强烈愤慨。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
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
高潮。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
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
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
命运。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
吴潜
柳带榆钱,
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
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
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
江南客。
乌衣苍,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
晚烟余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
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
休虚掷。
这首词为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
时所写。乌衣园,在乌衣巷之东,为晋代王谢等贵族
故宅的遗址,宋代时此地成为游乐场所。
“柳带榆钱”,写的是春末景况,故下句云“又
还过,清明寒食”,深有光阴荏苒之感。清明时节正
是出游的好时候。下面就写游园所见。“天一笑”,指
天晴,化用杜甫的“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罗
绮”,此代指游女。这几句写游乐盛况:连天公也显
得特别高兴绽开笑脸。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
乐。而此时花园里的景色也格外清丽,正是雨后初晴
之时,经过春雨的滋润清洗,花红欲染,山青如滴,
色彩分明,十分夺目。以上数句,作者把游人、景物、
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写得那么美好,他的心情应当是愉
快的,但实际却非如此。“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
客。”他是此地的官员,来游此地的池馆即乌衣园,
却感到是作客(“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感到与
此地游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见其心情的悒郁。这里
是反衬写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呢?大概是由于
仕宦的不如意。前一年年底他曾一度以淮西总领兼沿
江制置使并知建康府,那是两件很重要、也很能见才
干的职务,可是为时不久就停兼了。管理钱粮的总领
比起威行一方的军政长官未免有些冷落,再加上其兄
吴渊的投闲置散,自然会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这
一个是用乐景写哀,达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
上片结拍以问句题明“江南客”今日来游乌衣园,
下片顺理成章地转入怀古。“乌衣巷,今犹昔。乌衣
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
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今天不
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于是
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
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
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
现。这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但用意不同。
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下面作者
由历史沉思回答自身:“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
英雄迹。”“尘土债”指自己和其兄的官务、宦情。这
两句意思说,本想解脱一下,谁知来到此地勾起如许
悲凉。正如前面所述,他的悲凉既为王谢,更是为他
们自己。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
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
“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
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
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至此,作
者游园所触发的深层意识才终于显现出来。“且芳尊
随分趁芳时,休虚掷。”随分,照例应景之意。即要
趁着这天气晴和的清明时节开怀畅饮,莫要辜负这大
好时光。本来这赏春宴游在他看来就是“虚掷”的表
现—— 虚度了光阴,蹉跎了志业,可他却说这样才不
虚掷,这是激愤的反语。更显沉郁。
全词线索分明:由写景开始,欢乐之景衬托出心
中郁闷之深;然后怀古,由历史之事引出个人身世的
慨叹,可以说写景和怀古都是为写人服务的,而且结
合得非常贴切。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
栏花驻老红。
有人独立画桥东,
手把一枝扬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
蜂拈落蕊空。
秋千庭院小帘栊,
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
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
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
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
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
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
“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
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
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
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
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
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
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
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
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
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现在已化解了许多。
现在我们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
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但春
天毕竟是要情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
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
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
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
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
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
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红情绿意!许多惜春词都写到
这情景:“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乱红飞过秋千
去”(欧阳修)、“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正可
互相发明。“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
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多少
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
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
饶有余味。
海棠春
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
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
相以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
报扫荡、狐嗥兔舞。
濯锦古江头,
飞景还如许!
这首词借写海棠,抒发自己心忧国事的悲慨和壮
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
大使时,已是六十五岁了,之前曾几度官居台辅,又
几度削职,经历了宦海几多沉浮,意气未免有些消沉
了。但他在庆元任内仍克尽职守,并写有诗词作品三
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读此词可见其心迹之一斑。
“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
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
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
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
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
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
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
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
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联想四川的战况。“羽书万
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
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
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
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
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
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
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
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濯锦古江头,飞
景还如许!”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锦江头(以代蜀)
的海棠,还是那般艳丽!这里又用“濯锦”二字,海
棠花就显得更美了,真是锦上添花。“江头”前又着
一“古”字,似乎表示:我华夏古来繁华之地,岂容
狐兔闯来!
这首词写词人在衰暮之年观赏海棠,联想“海棠
国”的战局,表现了烈士暮年心忧国事的忠忱。
水调歌头
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
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
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
水际孤帆上下,
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
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
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
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欧鹭,
不管人间兴废,
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
举手谢尘嚣。
此词为嘉熙二、三年间(1238— 1239)吴潜任
镇江知府时所作。镇江风景壮丽,地处吴头楚尾、南
北要冲,自古即兵家争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会聚之
区。这里的古迹和流传的佳话很多,形成了特殊的历
史文化氛围,文人到此,无不受到强烈感发,“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遂有很多篇什传世。吴潜在此词作
就有十数首,这是其中之一。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铁瓮”,指镇江
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
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宋孝宗游金山
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
概括、有力。“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江流东
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天
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天连水,
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
“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
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
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
白诗句变化而来。“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
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
“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
层次分明。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
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此由近到远写镇
江的攻守征战。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
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
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
而保全了半壁河山。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
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
抗曹魏。这九个字极省净地表现出镇江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场面壮烈的战争?镇
江,她在南北对峙的历朝历代战略地位何等重要,而
今她又是抗击蒙古的江淮重镇,而自己就任职在这块
“古来征战地”!“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作者从历史的遐想中清醒过来,倚立江岸上,不
禁感慨万千了。作者对历史无限追忆,“天下英雄谁
敌手”,能在这里一展宏图,多好!可是,面对现实,
官小权轻,难有用武之地,何必想入非非呢!正如他
同时写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所言:“ 郗兵强,韩舰
整,说徐州。但怜吾衰久矣,此事恐悠悠。欲破诸公
磊块,且倩一杯浇酹,休要问更筹!”这就是他此时
的心情。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惟有汀边鸥鹭,
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鸥鹭无忧无虑、自由
自在地飞翔,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将作者的心也带
到了“青霄”之上。“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
是他的想象、他的愿望:我怎样也能象鸥鹭一样飞上
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呢!切不可从此句认为作
者有避世之哀。这只是他失意时的慰解之词,他怎能
轻易抛弃自己的壮志呢?
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
发,一气呵成,显得十分自然。作者用明净、圆熟的
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豪迈、
开朗的胸襟。读起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因此,可
以说吴潜是晚宋一个重要的词人。
鹊桥仙
吴潜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
目断闲云千里。
前山急雨过溪来,
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
都是一团秋意。
痴儿騃女贺新凉,
也不道、西风又起。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
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
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此词抒写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
寞心情。
起笔三句叙事: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
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一股轻
松之感。但是,他毕竟是来散心的,以解胸中郁闷,
“孤”字见出他的孤独感,“目断闲云千里”也隐约
透出念远、怀乡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
较为复杂,有如夏末秋初的黄昏那和着凉意的热燥,
使人并不好受。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天顺
人意,降下一阵好雨!将那热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
间的一切尘垢连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烦闷也一洗而空。
此词的“前山急雨过溪来”又加之“尽洗却”,这样
的心情表现得更为痛快。此时他的愁闷似乎散去了,
他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过片写雨后情景。“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
一团秋意。”极目秋景一片高远,可是,暮色寒鸦却
不无一种惆怅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团”来形容这秋
意。“一团”,即忧丝难理,烦躁中难堪的心境,委婉
地表现出来。所以下面说:“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
道、西风又起。”新秋的凉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
不觉间,西风起了,节序便又推移了。这句是从苏轼
《洞仙歌》:“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
换。”转化而来。表达出作者此时的情绪底蕴:他是
在感叹似水的流年。以“痴区騃女”作反衬,益发显
得悲凉。
唐柳宗元贬谪永州,写了一首诗叫《南涧中题》,
苏轼谓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终归还是忧。诗
云:“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
久参差。”又云:“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
何事?徘徊只自知。”《鹊桥仙》中所表现的情绪虽然
没有那么沉重,但节奏是相似的:忧中求乐,乐中有
忧,乐尽忧来,心情虽一时得以开解,但终归抵挡不
了忧愁的纠缠。这是一个欲有作为的士大夫在那不安
定的调迁频繁的仕途中,所特有的心态。作者在不少
词中写这种情况,感叹着“岁月尽抛尘土里”(《糖多
令》)、“万事悠悠付寒暑”(《青玉案》)、“江湖自古多
流落”( 《满江红》)。读了那些词,回头再读这篇作品,
对其思想感情能有个较切实的把握。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