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周姓

姓氏用字

周姓周姓

姓氏渊源

周氏始祖后稷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
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朝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候的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1.周族始祖后稷:
⑴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
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是古地名(今陕西武功),有邰氏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炎帝的后代。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一个巨大的足迹,好奇而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姜嫄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史籍《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个婴儿遭几次抛弃而不死,姜嫄便以为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就是后来的周族始祖后稷。
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中的注释,在姜嫄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嫄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⑵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是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为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黄帝部落的名称。轩辕,是黄帝居住的地名。黄帝姓姬,典籍《说文解字》中描述:“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二十岁成人时非常聪明。黄帝在父亲少典氏逝世后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大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人们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具有的共识。
黄帝有四个妃子,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即姓姬,另外十三个儿子被黄帝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氏,名简狄,生子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个妃子中,常仪的班次排在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逝世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由于在政治上能力微弱,后让位于帝尧。
⑶西周初年奉后稷为周族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便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代玩游戏时,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茁壮茂盛。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力求使人类摆脱单纯靠狩猎为生的局面。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籍《史记》中记载,黄帝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武功)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逝世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农业之功,被周氏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11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后稷逝世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当时的夏朝君主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了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便率领民众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逝世后,其子鞠即位;鞠逝世后,其子公刘即位。
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辖下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这使得远近的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省彬县城以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部、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⑷后稷裔孙古公亶父(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为了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生产制度,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屡次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便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为此,豳国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却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还是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别人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今陕西关中西部岐山东北部及扶风北部一带的周原)。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三千户,第三年就增至一万五千余户了。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从无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亶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亶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之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和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史籍《帝王世纪》中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
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亶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周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宗族系统的称号,而周文王则以国名为氏,周氏是姬姓这个大宗族系统的分支称号。
周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氏,周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后代还是姓姬,不是姓周。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有儿子三人: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太伯认为三弟季历是个聪颖贤良之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亶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后来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迁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后来成为周朝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之父)在位时期。古公亶父逝世后,季历继承了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明察是非,分清善恶,教诲不倦,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史籍《史记》中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王季遵循古公亶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⑸周文王以国名为氏:
周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姬昌继位,袭父爵为西伯,周文王是他逝世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向殷纣王进谏了七十五次,纣王都不听,于是便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并让他担任公卿。姬昌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于是纣王借故将姬昌囚禁于羑里。羑里,一作牖里(今河南汤阴)。姬昌的手下闳夭、散宜生等人纷纷想方设法进行营救,他们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骏马、有熊的三十六匹会驾车的马等,然后通过殷朝宠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贪财好色,得到了礼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撰写了著名的《易经》。西伯姬昌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他国的机会,连续对一些国家进行征伐。姬昌首先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当时的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开始讨伐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的邘国。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一带。伐邗的第二年,姬昌开始伐崇国。崇国位于渭水南岸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其君主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周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约十五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因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而故名,它从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周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周公旦

⑹周武王建立周朝:
周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个儿子,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他们是:伯邑考、周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被纣王作为人质,长期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害。其后,周文王立次子发为嗣。周文王逝世后,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周武王继位后,以姜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召公、周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周原地区),人称周公。周召公与周同姓姬,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周毕公也是姬姓,是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周武王在众名臣武将的辅助下,最终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攻击。这时的殷纣王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了忠臣微子,关押了箕子,掏了比干的心,使得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而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后,率领本部族国民,并联合其他势力,汇合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被逼自杀,至此商朝亡灭。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封建分封制。周武王分封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为诸侯,分别分封在祝、蓟、陈、杞等诸侯国。周武王还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今河南安阳殷都)。姜太公吕尚在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他被封于齐国(今山东北部地区,建都营丘,后称临淄)。周武王还分封了所有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五弟叔武封于郕(今山东宁阳)等。周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后第七年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周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周武王有五男二女,周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方十三岁,是为周成王。当时由于因周成王年少,便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后来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周武王之弟)不满意周公旦摄政,便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率师东征,经三年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则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的过程中连带着灭了东方十七国,以后又增封了一些诸侯国,并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丘),至此,姬姓之国增至五十三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一百二十四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有功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保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向周朝廷纳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氏保有直接关系,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西周公旦封于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其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则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因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均姓周。周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召公的采邑在召。东周平王庶子的采邑,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周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氏主源的另一说法: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周桓公)曾率大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王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桓公被卷入其中,不久被杀,但其子孙仍旧承袭爵位,在朝中作官。后来周桓公的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路称霸诸侯轮番挟持天子,以壮声势,连当时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敢不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周朝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富强起来,开始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朝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这些周王室人员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氏”。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便是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周氏宗祠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兄长原姓普,后改姓周。据史籍《魏书》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北魏时南北朝时期代北(今山西东北部河西走廊)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均改为汉字单姓周氏。
拓跋氏改姓周氏的,除了魏献帝的次兄外,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就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南朝后陈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当年曾被周荟抚养而改姓周,名文育。
唐朝末期有人叫成讷,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元朝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还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氏。
西南少数民族中有暨佐时氏,后改为周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江苏吴县人吴健七岁时因家贫卖身给同县周家,改姓周氏。
除了鲜卑族改姓外,有许多周氏人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五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发枝或拖秧,他喜爱莲花似君子的品质。
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朝亡国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便一直姓周,世代相传。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谥号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氏:由于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同,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人为避唐玄宗的名讳,均改为周氏。
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逝世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其后代子孙便以周为氏。
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进入福建,定居在同安,后来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清朝初年明长沙藩王朱氏子孙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逝世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灭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一带,后逝世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便被大清朝廷封为长沙郡王,后改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灭亡后,有一部份人恢复朱氏,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沿续周氏。

各支始祖

周氏宗祠

周荣亭:字仁端,元至正二年壬午十月禄十亥时生,明洪武三十年丁丑三月二十九岁时没,年五十六,葬江西吉安府万安县菖蒲塘山向俟考. 元配:田氏,元至正八年岁子七月十五卯时生,明建文二年庚辰十月二十未时没,葬夫妇合冢。子二:长子衡,次子衢。为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政毅:字致远,号贤一,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四月十九亥时生,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八月十八寅时没。葬杨家堤贤一山卯西向有碑表。元配:夏氏,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七月十五西时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十二未时没,葬白園山卯西向。生子二:长子:承方,次子:承耀。
周太沧、周梦晟: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族著圳上元未迁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塘,字号行爵,生没时日暨祖妣姓氏老谱均未详载,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对岸垅中泉汑边穴成白鹤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图志。为五族之祖,生子六:夢晟;夢昌;夢鼎;夢旼;夢昊;夢星。一派祖:周梦晟(太沧长子)字旭继,号临湘,行元一,元大德六年壬寅七月初七日辰时生,明洪武十五年壬戌正月初六日巳时没,寿八十一,葬六都四甲沙塘水口下珑中迎汑左侧乾山巽向墓碑图志。子一:撫 ;子二应定;应铭旧未入谱。为沙塘周氏始祖。
周太沧、周大郎、周应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族著圳上,元未迁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增字呈行爵,生没时日暨祖妣姓氏老谱均未详载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对岸珑中泉汑边穴成白鹤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图志。始迁鼻祖周大郎,字荣祿,明洪武初自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岗宫徙居长沙府三峡巷,永乐初复從临都落叶塘动园。生没未详,葬大湖头。元配:氏游,生没未详,葬匀粥坪。子一:应翔。应翔历傅为人魁梧出众尝与人谈在朝夕不倦遇有胜已屠无不虚心下之以礼自守以礼接人惜平生没详,葬太湖头。元配:氏张,生殁葬俱失考。子一:添秀。为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 汾:配吴氏,生五子:举仁;举义;举礼;举智;举信。
周德圣:轩公长子,号慕堂,吸天顺庆五年辛巳八月十三日未时生,公于宏治中与弟德贤公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龙头山迁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城外落业贺家湖,贤公落业南城内皇仓街,二公来浏开宗立派版冈十四都二甲历今四百余年码头街巷之名猶传周家之称,寿六十七岁,嘉靖六年丁亥十月初三日申时没,葬学堂老屋门首坐东向西外碑丙誌。为金江周氏始祖。

迁徙分布

台湾周氏大宗祠

秦汉以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郡望堂号

爱莲堂

1.郡望:
汝南郡:
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沛 郡:
沛郡也称“沛国郡”,始建于汉初。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此支周氏开基始祖为汉朝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开封县。此支周氏为汉朝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朝的周震。
浔阳郡:
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临川郡:
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庐江郡:
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
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大金国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改设“泰安军”。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
汉高祖刘邦时期曾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朝时期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
河间郡:
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废除,隋大业初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古代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治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清河郡:
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江陵郡:
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
长安郡:唐朝时期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后另置武功县。


周氏族谱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功堂:以望立堂。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几日后汉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时,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纹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只闻将令,不论宫律!”由此可见周亚夫制军严谨。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家谱文献

周氏族谱

1.介绍:
⑴.非其本姓所写的谱序: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后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后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朝上海周氏与清朝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氏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可以为后嗣法。”
⑵.周氏人士自写的谱序:
明初周是修写《周氏小谱序》,还提出了一个修谱原则。
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刊行的浙江《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卷一转载的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谱自序》。
⑶.家谱和族谱:
周氏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氏人最早的家谱。
周氏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七十二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氏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朝,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氏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氏郡望的世系。
宋朝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氏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氏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氏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氏堂号都是根据与周氏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2.谱目:
现存有《锡山周氏宗谱》、《润东湖溪周氏续修族谱》、《毗陵邱墅周氏宗谱》、《洞庭东山周氏支谱》、《山桥周氏宗谱》、《塘桥洪庄周氏宗谱》、《黄王周氏宗谱》、《红都周氏家谱》、《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山溪周氏宗谱》、《洛塘周氏宗谱》、《来苏周氏前房宗谱》、《余邑周氏宗谱》、《姚江孝义周氏宗谱》、《余姚周氏宗谱》、《涧西周氏四修族谱》、《暨阳长宁洄溪周氏宗谱》、《萧山石盖周氏宗谱》、《上虞周氏宗谱》、《余姚开元周氏宗谱》、《余姚丰山周氏宗谱》、《虞东浦前周氏宗谱》、《石碑周氏宗谱》、《笄心周氏兆四派周氏宗谱》、《城北周氏续谱》、《建阳、瓯宁、莆城周氏合修宗谱》、《龙山周氏三修家乘》、《原川周氏宗谱》、《黄坡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薛渡周氏续修族谱》、《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湘宁周氏六修族谱》、《蜜湖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汾湖周氏族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等。

历史名人

周恩来

周 昌:(公元前?~前192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大臣、开国功臣。
周 勃:(公元前?~前169年),祖先为卷人(今河南原阳),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开国功臣。
周亚夫:(公元前?~前143年),周勃次子,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军事家。历史上以周亚夫治军严整而享有盛名。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今安徽庐江),著名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
周 顗:(公元269~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今河南平兴)。著名东晋大臣。
周 处:(公元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今江苏宜兴)。著名吴、晋两朝将领。
周 昉:(公元766~785年),字仲朗,画名景玄,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周昉常画扑蝶、按筝、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西施等图,其浓纤疏淡可得按而求之。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朝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兴:(生卒年待考),武则天时期的酷吏。
周圣楷:(生卒年待考),字伯孔,湘潭人(今湖南湘潭)。著名明朝史学家。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原名敦实,后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改名为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河北道县)。著名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甚大,二程之后,南宋朱熹视周敦颐为理学开山大师,最终形成一代学派,即程朱理学。
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北宋词人。周邦彦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创了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公元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人(今江西高安杨圩乡老屋周村)。著名元朝音韵学家。
周德威:(公元?~918年):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人(今山西朔县)。著名五代十国的后唐名将。
周去非:(公元1135~1189年),字直夫,浙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宋朝大臣、史学家。
周 密:(公元1232~1298年),字公瑾,号草窗,又号又号萧斋、四水潜夫、弁洋老人、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今山东济南),客居吴兴(今浙江湖州)。著名宋元间文学家。
周 济:(公元1781~1839年),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人(今江苏宜兴)。
周达观:(公元1266年~1346年),字草庭,自号草庭逸民,浙江温州路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元朝地理学家。
周顺昌:(公元1584~1626年),字景文,江苏吴县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
周延儒:(公元1593~1643年),字玉绳,号挹斋,今宜城镇人。著名明朝重臣。
周嘉谟:(公元1546~1629年),字明卿,汉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周朝瑞:(公元~1625年),字思永,山东临清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
周起元:(生卒年待考),字仲先,海澄人。著名明朝大臣。
周立春:(公元~1855年),江苏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会首领。


鲁迅


周秀英:(公元?~1855年),女,江苏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会首领。
周 实:(公元1885~1911年),字实丹,原名桂生,字剑灵,号无尽、和劲、吴劲、山阳酒徒,江苏淮安人。著名辛亥革命烈士。
周瘦鹃:(公元1895~1968年),原名国贤,字祖福,号瘦鹃,笔名有泣红、怀兰室主、紫罗庵主人等,江苏苏州人。著名盆景艺术大师。
周学熙:(公元1866~1947年),字缉之,止庵,松云居士,安徽至德人。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
周必大:(公元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人(今江西吉安)。著名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周 忱:(公元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著名明朝初期大臣,以善理财知名。
周树人:(公元1881~1936年),字豫才,笔名鲁迅,周敦颐第三十二世孙,浙江绍兴人。著名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周作人:(公元1885~1967年),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周树人二弟,浙江绍兴人。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周信芳:(公元1895~1975年),字士楚,艺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周恩来:(公元1898~1976年),字翔宇,化名伍豪等,周敦颐第三十三世孙,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国际领袖。
周培源:(公元1902~1993年),江苏宜兴人。著名理论物理学专家、流体力学专家、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