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霓裳羽衣舞诗句

求描写霓裳羽衣舞的句段

舞者身穿镶满珠玉等饰物的孔雀羽衣,淡色彩裙,披霞帔,头戴“步摇冠”。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年间(公元713~741)在宫廷内宴上目睹了的演出盛况后赋诗赞曰:“……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亦生。

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宋人王灼在中的描述更为生动,他说:“宫妓佩七宝璎珞舞此曲,曲终珠玉翠可扫。

”记载中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多种形式。

玄宗宫中,杨贵妃、张云容均以独舞“霓裳”著称;白居易在宫中内宴上所见,为双人舞;文宗宫中,教坊常以数百名19岁以下少女舞“霓裳”,场面蔚为壮观。

据考证,五代王建(公元884~918)墓汉白玉棺床上所雕两名舞妓的动作与神态,即为表演时的舞姿。

——————————————————————————————————————————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恋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语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昔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缘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注释】(1)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yè)弹吹声迤逦(yǐlǐ):是凡唐朝的法曲开始演奏时,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等金石丝竹逐一发声,霓裳羽衣曲也是这样。

“擫”古同“擪”,表示用手指压按的弹奏方法。

(2)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散序部分共奏六支曲子,没有节拍,所以尚未开始跳舞。

(3)中序擘(bò)騞(huō)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乐曲从中序(也称拍序)开始打节拍,这时舞蹈也开始了。

“擘”表示拨弹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称擘。

“騞”表示暴裂声。

“擘騞”其实就是用拇指抬弦后迅速切音,这样乐器会发出类似暴裂的声音。

(4)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这四句都是形容刚开始起舞时的姿态。

(5)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上元”是指上元夫人,传说中的神女;在天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王母娘娘。

“萼绿”、“飞琼”分别是萼绿华和许飞琼,都是天宫中的仙女。

(6)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霓裳羽衣曲的第三部分“曲破”为十二遍,然后乐曲结束。

(7)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一般的曲子都是急音收停,而霓裳羽衣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后才结束,如长空鹤唳。

(8)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惟闻杜鹃哭:“湓城”指江州(今江西的九江);“巴峡”指忠州(今重庆忠县)。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诗人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任忠州刺史。

(9)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bì)篥(lì)沈平笙:商玲珑、谢好、陈宠、沈平四人都是杭州的歌妓。

“觱篥”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较凄凉。

又名“筚篥”、“悲栗”、“笳管”。

(10)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在中的诗句:“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11)曲爱霓裳未拍时:白居易在中的诗句:“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

(12)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夭折后,化为人形来见吴王,小玉的母亲想去抱她,她化成轻烟飞走了。

(13)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李娟、张态均为苏州的歌妓。

全诗串讲:我侍奉宪宗皇帝于元和年间,并曾在宫中参加廷宴。

见过的宫廷歌舞不可胜数,其中最喜爱的是霓裳羽衣舞。

当时正是寒食节的春天,她们舞蹈于玉钩阑下的香案前。

香案前的舞女容颜如玉,穿的不是人间的普通衣服。

舞女们身著彩虹般的衣裳,头戴珠步摇的饰冠;身上有许多璎珞和玉佩,舞动时佩声珊珊。

舞女们的身形娉婷袅娜好似不胜罗衣,倾听舞曲行止有矩。

磬、萧、筝、笛等乐器相继奏起,击、擫、弹、吹、等声音悠长旖旎。

音乐演奏散序六遍,舞女们的舞衣如阳台峰上驻留的宿云片片。

中序的乐曲和入节拍,其声如秋竹暴裂,如春冰化开。

轻盈旋转的舞姿如回风飘雪,嫣然前行的步伐如游龙矫捷。

垂手时像柳丝娇柔无力,舞裙斜飘时仿佛白云升起。

黛眉流盼说不尽的娇美之态,舞袖迎风飘飞带着万种风情。

就象是上元夫人招来了仙女萼绿华,又象是西王母挥袖送别仙女许飞琼。

十二遍的曲破繁音急促而华丽,就象跳动的珍珠敲击玉片铿锵有力。

舞罢如飞翔的鸾凤收敛彩翅,终曲的长鸣声如空中鹤唳。

刚看此舞时惊心眩目,观赏完了意犹未足。

岂知自从降官到民间至今八九年,再也没机会观赏此曲此舞。

在江州只能听到山魈夜语,在忠州只听到杜鹃啼哭。

后来出任杭州刺史,才有机会和心情重温此技。

商玲珑的箜篌、谢好的筝;陈宠的觱篥、沈平的笙,这四位擅长吹弹管弦乐的歌妓,经我调教后霓裳曲终于练成。

在虚白亭前的湖水畔,她们前后三次表演了霓裳曲的弹唱。

我后来离开杭州是因为任期已满,听说她们如今已各自分散。

今年五月出任刺史来苏州,光阴似箭催我白发满头。

批阅公事常常工作到深夜,无暇听歌一直忙到深秋季节。

秋日公事较少反而心情闲闷,想起霓裳曲却不知去何处询问。

听说你们越州有很多吹弹好手,请问问是否有人懂得霓裳羽衣舞。

您回答越州七县十万户,懂霓裳舞曲的一个也无;而您却寄了一首长诗给我,诗的题目是霓裳羽衣谱。

四张信笺的颜色为绿色间红,霓裳诗句录于其中。

好似霓裳舞的实况都在其中展现,与当年在宫中所见相同。

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当年舞女的体态和高雅气质,今朝昔日,宛然如一。

象是在梦中遇见,又象是在画中显现。

您也知道我对霓裳曲非常热衷,并常把霓裳曲写入诗中。

您应该还记得,里有“惊破霓裳羽衣曲”,诗中有“曲爱霓裳未拍时”。

从来一切技能之事均有创造之主,杨敬忠依律创声,明皇亲自造谱。

您说这种舞很难物色表演人才,必须要美丽倾城的可爱少女。

可惜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已化青烟,而西施也早就化为尘土。

很久没看到绝世佳人的音容笑貌,馆娃宫及苎萝村已成空所。

也许您说的情况确实如此,但还是请您听我诉说:如果要找到美人才肯传授,此舞就不可能在人间流传长久。

女人的美丑优劣其实相差不远,大多还是需要他人的栽培和抬举。

我这里有李娟和张态,请您别嫌她们不可爱;我想将就一下,把她们训练成才。

原名为,微之是唐朝大诗人元稹的字;也就是说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为了唱和元稹的“霓裳羽衣”诗写的,但元稹的这首诗已失传。

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著名的宫廷舞之一,它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

唐诗中常能看到有关霓裳羽衣舞的记述;白居易在他的多首诗中都提到了霓裳羽衣舞及曲子,并且说:“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而这首诗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舞及曲子最详尽的描述,也是研究唐朝宫廷舞及音乐相当珍贵的资料。

下面我先详细的介绍一下。

霓裳羽衣曲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唐)郑嵎中说:“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笛写其半,会西凉府杨敬忠进,声调脗合,按之便韵,乃合二者制”。

叶法善是唐朝很著名的修道士,据说道术通玄。

另外在《明皇杂录》、柳宗元的《龙城录》、《集异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述。

郑嵎的记述与白居易诗中写的:“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比较吻合;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将经西域辗转传入凉州的天竺佛曲《婆罗门曲》依律创声,献给唐明皇。

李隆基获曲后,结合自己所听到的仙乐,加以润色并制词,亲自创制成了这首梨园名曲。

天宝十三年,他又易曲名为《霓裳羽衣曲》。

综上所述,《霓裳羽衣曲》应是一首神传舞曲。

另外,《霓裳羽衣曲》也是唐朝法曲中的精品。

法曲又称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东晋僧人法显的游记)一书,因用于佛教的法会而得名,法曲在隋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

又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初,隋有法曲,其间清而近雅,器有挠、钹、磬、钟、幢很箫、琵琶。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使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

......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

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

”;这些记载也都与白居易诗中的描述比较吻合。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分三十六遍(段),由《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构成,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的六遍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即所谓的“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又称《歌头》或《拍序》,它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

它有歌有舞,也有器乐伴奏,就是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即所谓的“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

开始时,有散板的引起,称为“入破”。

白居易的《卧听法曲(霓裳)》诗称:“朦胧闲梦初成后,婉转柔声入破时”,可见其曲调是相当抒情的,不过很快就转入“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快板部分。

这一部分在转入快板前有一个由散板入快板的过渡段“虚催”,中间也还有由快转更快的几次变化。

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白居易自注云:“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可见《霓裳羽衣曲》由于舞曲的要求,结尾处没有像别的大曲那样采用极快的“煞衮”作结,尾音拖得很长。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宫廷中表演时,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采用群舞形式。

此舞后来传到民间,也有采用单人或双人舞形式。

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此曲的伴奏乐器,除了前面提到的磬、箫、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

而在唐玄宗时代的宫廷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箫、跋膝管、笙、芋各一件。

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

此曲传到民间,也有采用单一乐器演奏,如用琵琶、筝、笛等乐器;也可采用几件乐器合奏,如:箜篌、筚篥、笙、筝等。

《霓裳羽衣曲》歌舞十分注重表演者的服饰,“不著人家俗衣服”,裙色如虹,身上披的丝帔如飞云流霞,佩着黄金装嵌璎珞珠串,响声泠泠,清脆悦耳;秀发梳成双鬟,头上饰金嵌的珠花,舞姿轻盈柔美,进退飘忽,长袖翩翩似弱柳扶风,裙裾轻曳像缭绕流云,饰羽毛的舞装随双臂挥动,如鸾凤展翅。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及舞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谢谢你,肖尧。

”圆圆岂会不知肖尧这是在保护她,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我答应过你,不会让你受到任何的伤害,我岂会不记得,不会做到吗

好了,什么都别想了,一切都有我和圆圆呢,你就只要到那里,完成你的舞蹈就好。

”肖尧交代到。

圆圆没再说什么,她记得了肖尧对她的好,同时按照肖尧的示意,缓缓的走到舞台的中间,给灯光师一个手势之后,瞬间摄影棚全部黑了下来,几秒钟的时间之后,一束追等,打在圆圆身上,于此同时霓裳曲也缓缓的响起。

在追灯的示意下,只见圆圆头戴金花翠玉桂冠,插着玲珑步摇,身着镶满珠玉等饰物的孔雀羽衣、肩披五彩霞帔,配以如霓虹般淡彩色的舞裙,袅袅婷婷的站在舞台中央,轻轻的随袖而动,就只是那一瞬,圆圆就吸引住众人的目光。

随行的小宛轻轻的言语着: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音响师播放着由圆圆小宛共同演奏的霓裳羽衣曲,曲调悠长抒情、意境绵远,圆圆随着乐声翩翩起舞。

此时众人终于体会到,为何会称霓裳羽衣舞为华夏唐代的法曲精品,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描写的是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中,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分为三十六段,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他曾有幸观赏了一对美丽舞者表演此舞,对她们时而点头相招聚拢,时而挥袖散开的精采表演,曾发自内心的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众人并不是没有欣赏过现代的霓裳羽衣曲的群体表演。

怎么形容呢

在烟雾和灯光的艺术配合下,只觉相去几十米远的舞台俨然是仙境的入口——仙乐飘飘,美女如云,如梦如真

如今圆圆在舞台上跳的则是传说中的独舞,据说,霓裳羽衣舞最初本是独舞,杨贵妃最善此舞。

相传,当年唐玄宗李隆基梦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赏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

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

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记忆犹新,便依此作出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后,能歌善舞的杨玉环稍加浏览,便依韵而舞,翩若天女散花,飘渺神奇。

她还曾写过一首七绝:“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嫋嫋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来形容此舞。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失传,到中唐时期,已被世人淡忘。

随着唐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竟“寂不传矣”。

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李煜意外寻得残谱与皇后周娥皇凭着自身的音乐天赋,和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一度整理排演,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

称得上音乐史上一大奇迹,却也失去了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共创辉煌的原滋原味。

此时圆圆跳的可不是那复原后的《霓裳羽衣曲》,而是由唐玄宗和她共同创造的辉煌,“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

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词

1、惊裳羽衣曲唐白居易 《长恨歌》2妓按霓裳羽衣曲初毕唐白居易 《湖上招客送春泛舟》3、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4、寂寞霓裳羽衣曲宋李纲 《雨霖铃·蛾眉修绿》5、归作霓裳羽衣曲唐刘禹锡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6、看舞霓裳羽衣曲宋晁冲之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7、三奏霓裳羽衣曲宋白玉蟾 《琴歌》8、直掩霓裳羽衣曲宋陈造 《题六么后》9、特奏霓裳羽衣曲宋范仲淹 《和葛闳寺丞接花歌》10、看舞霓裳羽衣曲宋晃冲之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11、俾与霓裳羽衣曲宋四锡 《紫云曲》12、一曲霓裳羽衣舞宋滕宗谅 《月》13、舞遍霓裳羽衣曲宋杨冠卿 《美人在空谷》14、独记《霓裳羽衣》曲明童冀 《题胡廷辉画梨园图》15、最爱《霓裳羽衣》曲明屠隆 《长安明月篇》

我国古代有哪些酒种

酿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原始的“酒”,是野花果经过堆积,自然发酵形成的花蜜果酒,称为“猿酒”[1]人类对酿酒历史的记载,至少已有四五千年。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桀,曾作“酒池肉林”[2]。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制专用酒器,表明当时已会酿酒,其时约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与“帝(指舜)女使仪狄作酒”的传说,即大禹时代是大致相吻合的。

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酒”字出现,在河南安阳殷墟中还发现了酿酒作坊的遗址。

各地发现的商周遗址出土的青铜酒器品种数量之多,说明当时的酿酒业已经相当发达。

公元前十世纪的西周,酿酒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手工业部门,设有专门掌管酿酒的官职[3]“我国应用霉菌糖化谷物酿酒,大约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4]。

晋代江统著《酒诗》中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成芳。

”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制洒时也说:“蒸谷为饭,酿饭为酒。

”《礼记·月令篇》记载了我国古代酿酒的方法,后世继为“古遗六法”,即“稻秫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古代为了获得特殊的酒香,采用“百花之香,郁金合酿”[5]。

但上述酿制方法多属分次投米的发酵酒类,而不是蒸馏酒,至今绍兴的加饭酒,仍采用这种工艺。

究竟何时出现蒸馏酒类,即烧酒或白酒,目前尚缺少足够的考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烧酒非古法也。

自元时始创。

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至于烧酒是否“自元时始创”,这个问题至今尚有争议。

但是,用浓酒和糟入甑蒸馏,即现在所使用的甑桶蒸馏设备,这一特殊的蒸馏方式,在世界蒸馏技术上则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举。

用谷物酿酒,须经过“糖化”和“发酵”两个主要微生物化学过程,这两个主要过程都是经过酒曲来完成的。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多种微生物的复合酶制剂。

《尚书·说命篇》记载:“若作酒醴,尔唯曲蘖”,所谓“曲”即生长各种有益微生物的谷物,“蘖”即发芽的谷物。

“古代曲造酒,蘖造醴”[6]。

曲中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提供酿酒所必须的淀粉酶以及发酵糖类变酒的“酒化酶”。

古代制曲技术不断地进步,由散曲发展为茂密的生衣曲,最后演变到今天的曲丸或曲饼,酒曲的质量不断提高。

《汉书·食货志》记载:“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升。

”至北魏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记裁: “用神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一斗,杀米六斗”,表明用曲量是在逐渐下降的。

为了提高制曲质量,抑制有害微生物,发展有益微生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大曲和小曲中分别加入了酌量的草叶或草药[7],至今尚保留这种传统的操作方法,如南方各地制小曲加辣蓼草,董酒的小曲加各种名贵中草药90余种,“大曲” (实际为块状的小曲)加中草药40余种。

传统的桑落酒的酒曲中也加桑叶、艾叶等“草叶”[8]。

红曲是我国制曲技术的一大分枝,在《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中都有“红曲”、“丹曲”制法的记载。

红曲霉与黑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曲,称为“乌衣红曲”;红曲霉与黄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酒曲,称为“黄衣红曲”。

我国至今保留的曲种,主要有大曲、小曲和红曲三种。

它们既是糖化剂,也是发酵剂。

这种制曲方法,不仅适于培养和选育各种有益微生物,同时也是一种保存微生物,保留酶活性的有效方法,是我国制曲和酿酒技术独特的创举和发明。

西方各国的主要谷物酒,如啤酒、威士忌等,迄今仍采用麦芽糖化,再加入酵母发酵而制得,而我国的酒曲是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

欧洲人到十九世纪末,才了解到我国酒曲的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

古代对酿酒用水和酿酒季节也有较严格的要求。

《齐民要术》中指出:以“河水第一好,远河者,取极甘井水,小咸则不佳”。

“初冻后,尽年暮,水胍既定,收取则用”。

酿酒季节,多选择新谷熟,秋收后。

山西河东地区(晋南的黄河流域)习惯于落桑季节酿酒,这种酒号称为“落桑酒”[9]。

我国千古流传的佳酿,至今还有大曲白酒、小曲白酒、黄酒、红曲黄酒、甜酒酿等许多发酵酒和蒸馏酒,其酿制方法,是我国独特的技艺,这是我们祖先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和骄傲。

霓裳羽衣曲的所有资料。

包括诗词。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一首著名的法曲,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乐曲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时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称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纍纍佩珊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

其舞姿也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现代人常假《霓裳》喻服饰蕴涵的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有句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其中,《霓裳》即是唐代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曲》的简称,《唐会要》称为《破陈乐赤白桃李望瀛霓裳羽衣》,系当时著名法曲。

《霓裳羽衣曲》原为印度舞曲《婆罗门》。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广泛,西域及南亚印度(天竺)一带的音乐大量内传。

贞观年间,朝廷已设有「十部乐」,其中天竺乐是随佛教东传入我国并流行的。

唐玄宗李隆基「洞晓音律」,「凡丝管必造其妙」,均能「制作调曲」(唐

霓裳羽衣舞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