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随笔【第一篇:孝亦有道】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经常听孔子讲孝,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孝子。
有一天,他随父亲到地里耕种,一不小心把一棵瓜秧铲断了。曾参的父亲曾皙看到他的宝贝瓜苗被弄折了,拿起棍棒就打他。曾参想到了老师孔子关于孝的教导,就停下脚步,任由父亲的棍棒落到身上。一棒落在曾参的头上,一下把曾参打昏了过去。曾皙着急地守在儿子身边,生怕他有什么闪失。过了好一会儿,曾参才醒过来问候他父亲:“刚才您费心地教育我,没有累坏吧?”
由于不能干活,曾参就留在家里休息。但每当听到父亲回家的声音,他都要忍痛弹琴唱歌,装出一副完全没事的样子。曾皙其实早就后悔了,但听到儿子歌唱,才稍微宽宽心。
孔子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叮嘱其他弟子不要让曾参来见他。
得知消息的曾参赶忙跑过来向孔子解释,说自己正是听了老师关于孝的教导,为了不和父亲顶撞,并且能让父亲感到安慰,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孔子语重心长地给他讲了舜帝的故事。
舜的父亲是一个瞎子,脾气也不好,但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时,他总是能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想杀他时,他却想办法每次都逃掉;父亲如果用大棒打他,他就立刻跑得远远的。
孔子对曾参说:“舜这样做的结果,使他父亲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你呢?”
曾参猛然一惊,才顿悟到自己真的差点把父亲陷于不仁不义之中,不觉吓出了一身冷汗。
孝亦有道,方为孝道。如果行孝而不讲方法,就会把一件貌似体面的衣服,穿得千疮百孔,最终贻人话柄。
孝道随笔【第二篇:孝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民族占大多数;因此,“孝道”的话题就经常被社会广泛的提及讨论。尤其是在物欲横流充斥漫天的大陆,重提这个话题尤为显得格外的刺眼。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明,和“忠君”思想一脉相承。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系统中,人在家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家长;在外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国君,这就是“忠孝”。
可是,国君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毕竟太大;所以许多人就会过来填补过渡,从而产生了罪恶的“官本位”思想,亦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仕,就是大夫,就是官,现在称为上级领导。在“官本位”的理念中,只要官大一级就是精神领袖。
今天不想对“官本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却想谈谈“孝道”,因为在一些网络论坛最近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一个话题之所以会被讨论,就说明它还有思考的空间,还没有取得最大共识。现在的很多人并不明白“孝道”的内容,也就是“二十四孝”的血淋淋本质。在封建孝道的理念中,家长和子女之间没有平等可言,没有互相尊重可言,是从上到下的单向压迫和欺凌。
也许有人会问,家长还会压迫和欺凌自己的骨肉吗?答案是,有的不会;但是有的会。如果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读读巴金先生的传世名著《家》,《春》,《秋》,也可以去读一读鲁迅先生小说。其实,传统的中国人生儿育女有两个目的:一、养老;二、繁衍。记得冰心老人大致说过,亲情如果只是因为血缘繁衍,那动物也这样。可是,这个世界中的许多人,其实就是把亲情局限在血缘繁衍的层面,没有精神上的互相交流,没有文化上的互相提升,有的只是“孝”。
人与人必须互相尊重,特别是家里人。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是靠近自己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自己的亲人就越没有互相尊重可言。因为“孝道”是自上而下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人欺负人的“通行证”。谁说父母不会欺负自己的子女?外人没看见而已。都说一种米养百种人,人的性格也是各有不同的;可是,在封建思想的熏陶下,无数的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一不反抗二能挣钱的“养老机器”。在这种思维武装下,冲突,就在亲情中产生。
传统中国社会是农耕社会,谈不上社会养老机制。统治者为了省钱,就让子女去承担父母的养老生活。许多人有钱有能力为父母养老,可是却无法承受父母对自己的一手遮天,对自己的全盘否定,对自己的恩威并重,对自己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和控制。欧美人的亲情观与中国传统的亲情观最大区别就是,欧美人的子女长大了就是独立的个体,必须承担法律的责任,享受法律的权利;而中国传统的“孝道”则是100岁的子女在120岁的父母面前还是孩子,必须“孝顺”。
孝道,如果基础是互相尊重,那就可以“顺”;可是,许多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对于子女的教育是粗暴和无理的;当子女长大之后,又用各种软性的方式和方法去限制子女的自由,抹杀子女的尊严。亲情,如果是为了控制,那就是一种枷锁;“孝道”,如果是为了压服,那就是一种摧残。许多父母如果不学会尊重子女的尊严,那么迟早就会给子女处以“不孝”的极刑。
为人父母者应该明白,养育子女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无条件地给予子女力所能及的教育机会,让他们长大了对社会做出贡献。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父母自然会受到子女的孝顺。当然,如果政府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处理老年问题,给他们老年福利资助,那就更好了!
孝道随笔【第三篇:孝道就是美德】
昨天跟几个客户泡茶闲聊时,有一个长辈一直在聊着很多关于人生、生活的话题,其中他问起了一句话,他说人一辈子什么东西最重要。各有各的答案,只能说,各自的人生各自诠释,然而问题的第一时间也许我没有经过思索,我的第一反应,第一直觉我的答案竟然是教育,也许当下的心情比较适合这样的回答。
因为长辈谈论了很多关于他的人生经历,包括子女的孝于不孝,那么在此同时,我认为教育就是个大问题,长辈提到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媳妇不孝,孙女跟着也不亲,那么首先我认为父母的行为是直接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本身他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虽然说孩子会长大,会学知识,懂道理,但给孩子灌输的思想,难免会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究竟如何看待“孝道”、现代孝道观应该是什么模样,当然了孝与不孝,因每个人的定义不同,答应也是有所差异,所以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身为儿女,起码能給予父母需要的温暖,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心情愉悦,能够让父母安享晚年,如果说有标准的话那最多也只是良心。我很痛恨那些不孝顺自己父母长辈的人。有的人把孝与不孝,直接跟经济条件扯上关联,其实孝与不孝是体现在行动和关心的程度上,有的人经济条件非常好,可对老人极不关心;有的经济条件很差,可对待老人无微不至;所以说孝与经济条件无关,而与每个人的良心和人品有关。百善孝为先,孝是人最基本的感情,因为一个人受到的恩惠莫过于父母的爱护。
孝道随笔【第四篇:孝道】
这些天在看著名学者南怀瑾老先生的著述时,有这么一节叫:“读书人的三理。”有点感触。
老先生在著述中是这样说的:
读书人的三理,中国的文化讲究作人作事的一切道理。其中最要紧的一项是孝道,所以,读书人要通三理,即医理、命理和地理。
命理是混合在医理中的,都以五行为依归。在医治病人的时候,如果知道病人的八字五行,就可以明白病人体质的弱点,对于治疗的帮助是很重要的。
一个为人子者,父母的命不能不知。由命知道父母衰旺的进展和变化。父母患病要知道医治,父母百年后,要知道地理,选择适当的地方安葬。
所以,这些观念交织成的中国文化,认为读书人要通三理。
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一种学问,都包括在中国的一切学问书籍之中,它们像织布机上的经线与纬线,都织在一起。只要多读书,一定会涉及到这些学问。
也可以说,这些学问的源头,都是一个,只要一通,不自觉地就三通了。其实老先生所著述的是一个孝道的问题,为人子者,应如何尽孝道。
俗话说得好:“家有老,是个宝。”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其实,孝敬老人是不需要多少成本,有些人总是把老人看成是累赘。实际上老人不需要太多的钱,老人需要的是那份儿女们围在锅台边等着开饭。开饭后,开心地看着儿女们欣赏他们准备的一日三餐的那份感觉。
千万不要把老人看成是一种负担,孝敬老人,为自己的双亲多做点事是一种福气,是一种谁也忌妒不来的福气。能够为自己的双亲付出是幸福的。
孝道随笔【第五篇:学会感恩,崇尚孝道】
长大,原来是在新的生命诞生了才忽然感觉;成熟,原来是在意识到处处皆是责任之时才会成就。
生活本就是在日升日落中一天天流过。蓦然回首,总会有许多倍觉珍贵的东西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留下的只是莫名的伤感和唏嘘。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看似令人心动的点滴,然而一刹那的心动之后依然还是大多回归于麻木。
晨起,看到了一张图片,颇为感触。一白发苍苍衣衫褴褛之老人在街边摆摊,宁可自食其力绝不乞讨度日。我不知是该题为卑微者的卑微抑或是卑微者的尊严?由此及彼,联想了很多。
老有所养,是社会的责任还是家庭的负担?不敢言及那庞大的社会体系,只就身为人子为人母略谈自己的感触。
去年父母曾相继入院,我的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突如其来的厄运,从身心彻底脱胎了我。每每言及父母情,我总是情不自已。
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自己,有几多人能反身自己将养育之恩悉数返回于父母?穷者,羞愧于无暇自顾(捉襟见肘);富者,醉身于灯红酒绿;忙者,托词于公务缠身;闲者,借口于随顺境遇。
随意翻阅着周边,为了婚姻甚至可以舍弃父母,为了子女甚至忘却了父母,为了钱财甚至仇恨于父母,为了遗产伤害了父母,只是为了最后的风光,吹吹打打鼓乐声中将父母安置于那一抔黄土。
人,都会老去的;人,其实都有着善良而无私包容的慈悲之心。只是这种大善大爱却因对象的不同将人划出了层次。大者为国,小者为家。为国尽忠牺牲小我可谓博爱,为家奉献无怨无悔可谓平凡中的伟大。
举凡家中,携幼之心,不必细说,想必人人皆可使劲浑身解数直至呕心沥血;扶老之情,却远非前者可比。只是能将对待子女那样的慈悲善良忘我之情回馈于父母点滴,那便也足以宽慰那孤独而失落的老人心。无私的爱往往并不希图什么回报,做人却常常忽略了返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上帝也不会原谅。要不怎么常听那些过往的人,在不断地自我谴责和懊悔着过去?
常跑医院,却见病榻上卧着的老人,身旁只是老伴相陪。好生纳闷,无子无女?细聊方知或是不愿惊扰子女,或是久卧床前少了孝子。若论孝者,时间的考验精神的疲倦偶尔也有不逊之词脱口,昂贵的费用或可全部承揽;若为不孝,则久病卧床亦不去送往医院救治。
邻家婆婆,年近八旬,却言去了医院很是羞愧。细问其故,医生都说偌大年纪,还救治什么?言外之意,只有等死。不知这是什么逻辑!同为生命,咿呀之时人皆喜爱,耄耋之年却成了累赘。旁观者亦如是说,更何况当局者?
及至一日,世间这唯一,回归了本土,却觉至尊珍贵,追悔无限。
思量左右,汲取感悟。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羔羊亦知跪乳,乌鸦尚会反哺,身为灵长人类,又岂可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