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杂谈随笔

  杂谈随笔【第一篇:书不可一日不读】

  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开办以来,倍受观众、听众、读者的青睐和欢迎,引发了大家渴望读书的欲望和激情。《朗读者》应运而生,为大家读书开了个好头。书是知识宝库,读书是最好的、最简单的、最方便的学习方式。

  调查数据表明,今天我们读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有经济上的和物质上的,还有文化和教育上的。读书事关一个国家发达与昌盛,我们要迎头赶上。当今,有些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总以各种借口不读书、少读书。实践证明: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知识、没有出息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文化、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读书学习,没文化,少知识,肯定愚昧、落后,挨打、受欺负。

  开卷有益,赏心悦目,提神醒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的意义众所周知,往小里说,修身、增智、齐家;往大里说,治国、理政、平天下。打仗既要靠武,也要靠文。诸葛亮羽扇一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不仅是军队和兵器,还有天文地理,知彼知己科学文化知识和学问。如著名的“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战斗。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将军、名人和伟人,都是读书学习的典范。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嗜书如命,时时读书,处处读书,终生读书。吃饭睡觉,行军打仗,休息之余,争分夺秒。书架上、饭桌上、睡床上、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书,可谓无时不读,无处不读。

  吃饭是为了活着,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吃饭是为了生存,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人不吃饭不行,不读书也不行。吃饭是生理需求、物质需要,读书是心理需求、精神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不吃饭肚子就会饿的慌,不读书心里就会堵的慌。孔子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尽管有点片面,可见对读书的重视。古人通过读书追求“黄金屋”“颜如玉”是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当然,我们今天提倡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家庭,光宗耀祖,改变命运,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和民族高瞻远瞩,繁荣昌盛。

  读书要养成习惯和自觉。习惯成自然,自觉成行动。习惯和自觉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读书要像吃饭和睡觉那样形成习惯和自觉。习惯和自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平时培养、训练。比如每天坚持读一页书,日积月累,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就会尝到甜头,形成习惯和自觉,就像看手机微信和上网一样,形成“隐力”,吸引力,凝聚力。否则,就会把读书当成包袱、负担、苦恼,既使读书也读不下去,读不进去,硬读也是走形式,毫无意义。读书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读书要从党员干部做起,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读书学习的模范。全国近一亿党员干部,如果都能带头读书学习就会带领12亿群众读书学习,形成热潮,打造书香中国,文化大国、强国。让读书从每个人,每一天开始吧,活到老,读到老。还等什么,大家赶快拿起书本阅读吧!“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杂谈随笔【第二篇:随笔,杂谈】

  静静呆坐,望着窗外雪花翩翩起舞,晶莹剔透的冰,欣赏着这冬日里的美景。嘬一口昨日的清茶,只剩下淡淡的余香。

  美好的周一,有几个年轻人会有这样的闲情品茶赏雪,过着仙人般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安逸闲适。享受着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长假。众人眼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自由人!

  每天醒来看初生的太阳,照耀世界每个角落,虔诚的感谢上帝,让我还能活着,看见阳光,一切就还是美好。或许现在有些年轻人和我一样,每天上上网、看看书、电视剧、打打游戏过着闲到发霉的生活;还有更多的人,每天挤公交,朝九晚五忙忙碌碌工作,维持生计,埋头苦干,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仍会逼着自己喜欢,他们说生活太现实,他们的梦想被生活这把尖刀活活刺穿。我呢,更倾向第一种人,梦想还是有的,在脑海里惊涛骇浪,每天用那些琐事来打发时间,然后慢慢治愈昨天的伤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很快乐,享受着最简单的快乐——活着的快乐。

  一次次在黑夜里问自己,“为什么总是辞掉工作,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了?”“不喜欢,所以不想去做。”另一个自己在回答。众人听了,笑了,是冷笑。

  现在的我,很佩服那些在家无所事事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闲年轻人。众人的讥笑,亲戚朋友茶余饭后的话点心,父母的唠叨,内心施加的压力。因为没办法,去把另一件事情做好,付出的代价是这么多。

  他们远离城市的喧闹生活,孤独的把自己锁在寒冷的心笼。脱光衣服,赤裸裸看着伤口,呵着冷气,搓着冰手,问自己,现在的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切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然后望着远处的火炉,缓缓的迈步凑上前取暖,狂热的火苗将心里寒冰逐渐熔化。他们会放下沉重的包裹,奔向远处炙热的黎明。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段自己和自己独处的时间,自己给自己疗伤,而不是看到伤口在流血还在没有目标的奋斗,直到血液流干,才感叹应该早点止血才好。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什么自己才会拥有一份简单的快乐不是吗?

  雪会停、冰会融化。伤口会愈合,我们飞得会更远!

  杂谈随笔【第三篇:随笔杂谈】

  太近了,却又遥不可及;太远了,却又垂手可得;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了的感觉。自己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却连自己都不知道它是什么……

  感觉很乱一切都没想象的那么完美,不要求完美但要求可以。人生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更不可能重新来过!

  这个现实的社会让每个人都筋疲力尽的奔波着,尽管筋疲力尽但还是不能懈怠,不然会被遗弃。这个现实的社会让我们都带上了面具,让我们变得虚伪,都不愿意展示真实的自己,因为怕受伤害,所以只有把自己伪装起来。这个现实的社会让我们变的冷漠,比如小悦悦。这个现实的社会让我们分不清丑与美,善与恶,因为你不知道它是真善还是假善。这个现实的社会让我们每个人变得压抑无处释放,从而出现了家庭暴力。打架斗殴诸如此类的很多社会问题!这个现实的社会让我们很忙碌,忙碌到没有时间触摸自己的心灵,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爱情让多少人憧憬过,却又让多少人失望了?一个肥皂泡似的幻影。它永远都是那么短暂,短暂的让人来不及回味,它已消失的让你找不到任何味道,爱情让很多人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依然执着依然向往,因为他们觉得爱情很美很神秘。爱情让很多人背井离乡,品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比如我。这是需要很多勇气,而这勇气就是来源于爱情的神秘,爱情让很多人选择背叛,尽管他们曾经有过山盟海誓的爱情,但他们依然选择背叛,因为他们依旧在寻找所谓的爱情。婚姻,婚姻当一个女人刚刚进入婚姻其实她会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一座城堡,里面有她的王子会保护她呵护她不让她受一点委屈!然而真真进入状态了却被婚姻中的琐碎拉得很累,孩子、家庭、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

  之后,王子和公主有了争执,公主说王子没有以前爱她了,王子说公主没有了以前的善良温柔。于是他们的爱情开始褪色,变成黑白一片,其实黑与白才是最真实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修饰半点的虚伪,其实王子还依旧爱着公主如初,公主的温柔善良依旧还在。只是婚姻永远没有那么爱情那么神秘它很细节,婚姻和爱情永远不可能是一个调子上的旋律,爱情太美而婚姻太细节。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情会一直持续可偏偏爱情它只是肥皂泡,很美却很短暂……

  金钱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面包,而婚姻和爱情有了面包的介入变得不再纯洁不再美丽他们变得扭曲甚至有点邪恶。因为,面包才是最真实的。现在,终于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了。

  杂谈随笔【第四篇:“神”是不一样的】

  全球化把人类带到了一个物质主义的洪流中,同质化席卷世界。那些最古老的冲突重现了。这就是诸神的冲突。

  在每个民族的文明各美其美的各得其乐、甘苦自知的时代,这个冲突是隐匿的,因为神在各自的场中,地方性知识的屏障保护着众神狂欢的奥林匹斯山。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同质化消灭着各文明的地方性知识,这个时候,诸神失去了地方性知识创造的文明的屏障,它回到赤裸裸的状态。这个时候,世界才再次记起文明是诸神的而不是一神的。

  人们发现,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标准化,甚至卫生间,全世界共用一种马桶。

  但是诸神是无法通约的,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是无法通约的。文明早已植根在历史中,成为各民族生活世界的意义体系。标准化的马桶可以提供生活的舒适,但无法对抗生命的与生俱来的“天地无德”式的空虚、无意义。

  文明的发生就是因为人类不仅仅满足于“天地无德”,德就是文明,就是对生命给出存在的意义。所以:“德,升也。”(许慎《说文》)。文明就是从“天地无德”的蒙昧中升华出来,给存在一个说法、一个解释。解释就是诸神的诞生。写作就是从世界中出来。

  每个民族的祭司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因为地方不同。这是有意义的,那是无意义的,文明之初,解释就不是通约的。所以西方出现圣经,中国出现易经。否则世界就只有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一种游戏了。

  全球化的野心是通过物质的同质化达到一神化,这是更隐晦、更有诱惑力的十字军东征。不是血流成河,而是给你牛奶、给你苹果、给你标准件……没有哪个民族可以拒绝,为什么不呢?既然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标准化令拒绝者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世界也将因此失去它的地方性知识、细节和丰富性。最终失去历史。不好玩了。世界变成一种标准化的人类养殖乐园。历史的终结。重返“天地无德”式的“无意义”,通过技术。

  在这个时候,人类重新回到那些原始的冲突上。这种冲突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说到底是神与神之间的冲突。

  每个民族的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文明,文明者,以文照亮也。语言传达的是大地之神的声音,大地之神是地方神。过去中国有无数的土地庙、本主庙,诸神的地不是抽象的地,而是具体的地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普遍对现代化拥戴欢呼,但到今天,人们开始怀疑。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道法自然”的中国圣经是根本冲突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明的根本,如果这个思想被现实彻底颠覆,一个全面反自然的世界,不仅仅意味着生态危机,也意味着文明报废,六神无主。“道法自然”的思想,创造了中国文明,创造了那些伟大的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家具、食谱、中医……影响了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对中国人来说,自然并不是开发的对象,它是我们过去一切文明的源头。中国生活最伟大的典范——苏州,就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我们所有的真理、思想都来自大地。但今日的大地已经让人感觉到岌岌可危,空气、水和阳光都危机四伏。最严重的危机,是那些曾经支持中国文明几千年的说法都将失去根基、依据,因为大地已经面目全非。

  全球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我们终于明白,每个民族的神灵是不一样的。开始就是结束,神依然是诸神,依然在各执己见。

  杂谈随笔【第五篇:登山与看海】

  对山的热爱不同于对海。

  喜欢山的幽静和神秘,喜欢一路说笑着、挣扎着攀岩的过程,喜欢一鼓作气登顶的成就感,更喜欢登高临风、衣袂飘飘的畅快……

  心情郁闷的时候喜欢看海,意气风发的时候喜欢登山;海能派遣抑郁的闷气,山能宣泄成功的激情。

  去过黄山、九华山、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香山……爬过无数个不知名的小山,但可以留在记忆里的却寥寥无几。在既不成功也不郁闷的时候登山,和既不熟悉又不亲密的同伴拾级,就多了份随心,少了份惊喜,随人流攒动而上,随夕阳落下而下,除了累到小腿肚转筋外,似乎没有剩下什么了。

  我觉得:

  海是要独自欣赏的。沙滩拾贝,重温童年乐趣;延边戏水,感受潮起潮落。最好,就这么静静地独处,天海相连处,苍穹无尽头,立于崖头岸边,或思或想,或无思无想,那是属于灵魂的自由世界,可以任意思绪飞扬;

  山却要同伴同行的。崖石嶙峋也罢,巨石飞天也好,都需要激情飞扬者的分享和鼓励。在厚重高大的山石下,独自欣赏难免会顾影自怜,自叹渺小,而有伴同行,一路说笑一路鼓励,先行者自豪,落后者自励,体现的就是一个团队的精神,分享的就是彼此的感受。对着大山呼唤,回荡着的也是团队的呼应,这才是登山的乐趣所在。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水间只有寄托了心情故事后才有生命和灵性。

  大都市的生活无山亦无水,但心中有山水,山水便无处不在。

杂谈随笔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