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故文化随笔

  故文化随笔【第一篇】:读梁树华《荒唐集》

  认识梁树华君有一段时日,知道他喜欢品评万事万物,思维敏捷,视界开阔,总能在我们无法深入的事物表面挖出新的东西,然后生发开来他的“异质”思想。

  于是就有这么一部沉甸甸的《荒唐集》摆在面前,“厚重、犀利、发人深省”这些词语用在这里,一点都不为过。正如他所说,不管如何,历时八载的文字,终于结集出版,总算留下了个人对一个俗世生活的记录和思考,虽然是个人叙述,在大时代里显得有点当而无当,抑或无法改变什么,可是足矣。但一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留下什么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样的心态很好,本该就是为文者应有的德性。

  可是,翻开书本里面的内容,却无不令人惊叹,尤其是《汉奸文人胡兰成》一文,让我这个张爱玲谜对那个时代他俩的爱情公案有一个新的认识,源于树华君对史实的尊重,对知人论世的尊重,这样的文章,是有价值的,也能廓清很多对胡兰成这个汉奸文人偏见的陈旧思想。当然,这部“驳杂”的集子,涵摄了他对世界看法的方方面面,生活在顺德,他对教育、对民生、对经济发展、对顺德风物,都进行了问诊式的考量,形成一篇篇文字,发表在当地媒体的时评上,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我尤其喜欢里面对广东民俗风物的探幽,比如家风民俗,顺德经济,顺德民生政策,粤北古旧文物祠堂的书写,企业文化的纵横,都是那么的鲜活生动,那么的真实,散发出他独有的语言魅力。好的语言,总能让美好的事物找到心仪的家,树华的文字,就是替民俗风物寻找最美家园的工具。每一篇文字读下来,都能在曲径通幽处会心一笑,这是智力的游戏,是思想的回家。其中一篇文字《在异乡燃一炷香》,令我这个外乡人,看了潸然泪下,他是粤北人,在顺德里燃一炷香,寄托的是家国情怀,因为有情怀,所以他的文字在剑拔弩张之余,也有温润的情愫氤氲人心,喜欢这样性情的人,安静地用自己的文字,打捞岁月给我们带来的记忆,用文字厘清思想对我们的禁锢。当然,他说他的文字充满着荒唐的戏谑,甚至于嘲讽,间杂着无法言指的诉说,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度和温度,让人家感到一种文化人的良知。

  记得张载说,“替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是每一个书者的自觉,可是,光有自觉,但无敢深入思考,开不出治疗社会问题的药方,这样的书写是犬儒的,扁平的,乃至有点书斋革命的悲切。但看《荒唐集》,却让我倍感警醒,对周遭的警醒,对常识的警醒,对赞歌的警醒。


  故文化随笔【第二篇】:苏轼的重生

  有幸读到现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让我了解到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竟有如此遭贱的一幕,原来历史也和苏东坡开了个玩笑。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霄不忍闻。”这就是苏东坡在狱中的真实记录,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一代伟大的文化名人遭受凌辱之至,闻所未闻,尚有轮番扑打。“打你个淡妆浓抹,打你个乘风归去,打你个密州出猎!”多么滑稽的语言,这样高度的概括,谁说刑不上大夫?你想做英雄却打你成小丑;你想当烈士却打你成忏悔的俘虏;你想凛然担道义却打你成窝窝囊囊一草包。这就是荒唐,这就是低贱,这就是粗暴。余秋雨愤怒了,言辞激荡。“苏东坡在示众,民族在丢人,千年文化在现眼。”

  苏东坡四面楚歌,他要突破重重包围。

  首先,他应当突破那群小人之围。这群文化小人,才华不及苏东坡自然心生嫉恨,于是同流合污结成联盟,对苏东坡形成包围之势。“乌台诗狱”案件中的文化小人之多不胜枚举,舒亶、李定、王圭,甚至最小的人物李宜之也跟着起哄,搬倒大树蒿草成林,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沈括也同样妒忌苏东坡的才华,落井下石。让我们后人真正领略伟人的人品有时也小人也。孔子古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苏大学士你难道看不到这一点吗?是自己太过自负了吧,言谈举止太过轻狂了吧,是恃才傲物光芒太过刺眼了吧。还有古训当切记:“楞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其次,他得突破朋友之围。“缥缈孤鸿影,捡尽寒枝不肯栖。”贬谪黄州之后,难言的孤独,精神上遭受重创。“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这是苏东坡给李瑞叔的信中的委屈。“苏东坡那一封封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从黄州带出来,却换不回一丁点儿的友谊的信息。”这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孤苦无告,对于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得意之际,众星拱月般的吹捧,一旦失意,朋离亲疏,众人散尽,苏东坡啊,你当想想这是一帮什么样的朋友?患难之际见人心,可这也是你的幸运,让你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朋友。有此境界,你便能突朋友之围了。

  最后,他得突破自身之围。寂寞中他反省了,觉得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不遭人忌是庸才。”自古是然,三十年来最大的弊病便是炫耀才华。直到面临死亡才知道那是在炫耀无知,到了黄州他开始觉悟了,自省了,自我剖析了。真正的自我是在无情地剥除身上每一点异已的成份,那怕这些成份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他归于空灵、淡定,历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开始成熟了。这得益于躬耕陇亩和悟禅的真正体验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三次突围的苏东坡,艺术才情上获得了一次蒸饬和升华。“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亲朋好友的时刻。”

  “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这段典论像是为苏东坡而设立的。突破重围的苏东坡,真正“成熟于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突围后的苏东坡定格。定格于历史长河的璀璨,定格于文化名人的卓越,定格于突破重围的洒脱,定格于悟禅得道的淡定。定格于浴火重生的人格魅力和辞章的豪迈。

  故文化随笔【第三篇】:为往圣继绝学

  我看过很多解读国学的书,虽然很好,但大多缺少了一种真正的、东方哲学的角度。什么叫东方哲学的角度呢?就是将道理融入生命,将哲学化为生活的方法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跟西方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但生活中的他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和女学生爱得死去活来,比如对恩师胡塞尔忘恩负义,又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当了大学校长,因为诸如此类的行为,一些人非议他,觉得他的行为和哲学不一致,思想上很伟大,有些行为反而不如一般人。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不要求哲学家言行一致,但东方哲学有这种要求。东方哲学认为,你认可什么哲学、推行什么思想,就要像你认可的那样活着,你用你的行为来表达你的思想。比如,老子既然写了《道德经》,就必须骑青牛出关,如果他在官场或党校讲坛上讲《道德经》,人们就会觉得他很滑稽;庄子既然写了《逍遥游》,他就必须卖草鞋,他如果不卖草鞋,跑去当宰相,然后大摇大摆,装腔做势,别人也会笑话他;孔子推行仁,推行天下为公,就必须像丧家之犬那样,到处推行他的哲学。换句话说,你的生命必须和你的哲学融为一体。因为,东方哲学关心的是人该怎么活,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时应该在乎什么等问题。但是,很多讲国学经典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透明白。

  讲《道德经》的人至少上数以千计,虽然都讲得很好,各有所长,但大多把《道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和讲解,我不想这么讲,我想讲的是传统智慧如何用,也就是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造命运。有很多朋友对我说:雪漠老师,您讲讲《道德经》吧,您的《道德经》,肯定跟别人讲的不一样。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的东西,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您通过修道的角度去讲,或许更能讲出老子的本意。当然,这只是他的看法。但不管怎么样,我会讲出我独有的东西。在深解《金刚经》的时候,我称之为“为世界留下另一种解读”,对《道德经》的解读,其实也是这样。

  故文化随笔【第四篇】:我眼中的辛弃疾

  北宋末年,国事不张;北国铁骑虎视眈眈,快马弯刀盘踞中原。国家不幸诗家幸,产生了很多爱国主义的思想家与诗人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自21岁起兵以来,曾南下为官后因弹劾落职,被贬铅山瓢泉,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难酬的壮志在磨难中孕育,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此时的辛弃疾,梦中是金戈铁马,印入眼帘的却是南宋王朝最后一抹余晖。但无奈青丝早已随着参移月缺转成白发。落魄了封侯事,可怜了白发生啊!

  “弃疾者去病也。”华发苍颜的祖父辛赞曾将将毕生的缺憾寄寓在他一个人身上,希冀他像霍去病那样横扫胡沙千里。当一个本应父疼母爱的童年,他面对的是祖父伪仕金国的惆怅,昨日大宋地今日金国城。物是人非也许不是最伤情的,伤情最是那物非人也非。当时的城头大宋旗纛被金的图腾更替,当时的渡头街角荡起的不再是大宋的语言…一个孩子用一稚嫩的肩膀,一肩尽挑古今愁。那是一种怎样的少年老成?那是一种怎样的兼济天下?那是一种怎样的汉子气魄?他不再是只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感情给了家国,怎可为琐碎的风花雪月再欲说还休。然而也就是在他壮志在怀的时候,宋朝帝国正像一幢将要倾倒的大厦,风雨飘摇。一个帝国的背景在夕阳中隐去。如今的郁孤台下的流水依旧悠悠,谁又知道那是一位将军的一襟辛酸泪?

  20年金戈铁马,67载瘴雨蛮烟;让这人间的万千世俗,都随着凛冽的寒风归去吧!

  故文化随笔【第五篇】:齐鲁风采,文化弘扬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十九班到山东游学,山东汇东公司以她独有的热情、坦诚和自信,喜迎八方学子,展示“好客山东”的无穷魅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游学首日,先期而至的十几位同学,齐聚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泰安,下榻当地享有盛名的蓝海裕华大酒店。公司安排专人预定了房间和行程,并驱车300公里前往泰安、济南接站。周到的服务,贴心的安排,让大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车马劳顿,稍事休息之后,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正宗的鲁菜,地道的小吃,酒桌的文化,更让大家对礼仪之邦的齐鲁大地宠爱有加。

  次日,我们吃罢早餐便驱车前往天外村登山口。不管是登过泰山的,还是没有登过泰山的,都磨拳擦掌,跃跃欲试。购票乘车,山路弯弯,险象环生,一直沿着盘山公路到达中天门。下车后,大家一路谈笑,一路观景,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到达富有天梯之称的十八盘。三千多步石阶,越爬越陡,越怕越累,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松,走起来热汗淋漓,停下来冷风袭人,有的甚至掉队。尽管非常劳累,女同学还时不时停下脚步,品尝一下泰山的小吃,来一个煎饼卷大葱,吃几个冬枣,尝几口泰山烧饼......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相互鼓励,历经两个半小时,身疲力竭,已上南天。怯然回眸,但觉门辟九霄,阶崇万级。阴阳天作界,我亦云中仙。大家欢呼雀跃,合影留念,全然忘记了刚才攀登的疲惫。

  南天门过后,爬起来相对轻松。不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天街。商贾云集,游客遍地。时值中午,大家饥肠辘辘,只好找了一家餐馆,简单的吃了点东西。然后继续攀登,过西神门,拜碧霞祠,观景拍照,相互调侃,兴致不减,不到山顶不罢休。常言道:“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登临玉皇顶,景色各异,一步一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让人感慨万千,惊叹不已。云蒸霞蔚,虚无缥缈,空中飞瀑,水流潺潺,如若仙境一般;壁立千仞,青黛起伏,碑谒题刻,大气磅礴,无不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乘索道下山后,来不及片刻休息,直接驱车赶往东营。秋风起蟹脚痒,正是菊黄蟹肥时。晚宴安排了极具特色的夏夷岛活海鲜。品尝美味,畅谈学业,觥筹交错,气氛活跃。晚宴结束前,还为同学庆生,吹蜡烛,分蛋糕,热闹非凡。

  经过一天的奔波,大家有些劳累。第三天特将行程略作调整,让大家睡了个懒觉。然后乘大巴车赶往号称江北最大的寺庙-天宁寺游览。吃斋品茗,泼墨挥毫,抛却世事喧嚣,感悟道教真谛。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既是处世哲学,更是为人之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奔流到海不复回”。时值中午,来到黄河口国家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登临瞭望塔,芦花遍地,一望无际,海鸟成群,遮天蔽日。乘船顺河而下,可以看到黄的河水汇入蓝色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间的飘带,泾渭分明、蔚为壮观。在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上,看黄河落日,观珍稀鸟类,赏红荆怪柳,望浩瀚的苇荡,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成为难得一见的亮丽风景。

  美丽齐鲁展新姿,国学文化需传承。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大家有幸聆听了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总裁商学院副院长王碧波导师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享受了一堂国学文化的饕餮盛宴。

  王导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分水岭、周之德政、春秋诸子争鸣、传统文化内涵、儒道思想精华以及中国用人制度等方面,就“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释。讲授紧扣主题、重点突出、贴近实际,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指导性,真正感受到了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于我们重拾传统文化、汲取“修身、做人、治企”智慧、增进人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之余,北大工商19班的师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公司生产厂区。现场整洁,井然有序,到处彰显着现代管理的清新之气,让大家赞不绝口,印象深刻。体育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友谊赛正在进行。场上辗转腾挪,生龙活虎,观众加油助威,掌声不断。不在于一争高下,而在于交流感情,切磋技艺。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山一水一圣人”。南方的含蓄细腻,造就了许多文人墨客,而北方的朴实尚礼,却养育出一代圣贤。巍巍泰山,气势磅礴;滚滚黄河,川流不息。正是这象征中华民族的一山一水,使得齐鲁大地政通人和,人杰地灵。

  这次游学,登泰山,观黄河,享美食,崇礼仪,见证了齐鲁大地的瑰丽迷人,感受了齐鲁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是一次收获颇多、增进友谊的快乐之旅。

故文化随笔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