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随笔【第一篇】:浅谈韩信
七言诗
于公谨
朝升旭日秀霞云,
七色氤氲万物新。
岁月沧桑情万里,
何人醉卧在红尘。
随笔
浅说韩信
于公谨
近日和朋友交谈,无意中说到了历史人物,很多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人物,最后被冤死,汉朝的韩信、宋朝的岳飞、明朝的袁崇焕等人。我当时开始了反驳,因为这三个人的死亡并不是被冤枉那么简单的,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从汉朝的韩信开始分析。
当时,韩信是刘邦得意的大将,也是刘邦提防最深刻的大将。应该说,韩信所立下的功劳,是汉朝时期所有大将中最大、最多,也是最不应该被刘邦杀了的。但是,细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韩信被刘邦所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这是韩信的性格所致,也是刘邦对韩信的了解所致。
韩信年轻的时候,带着剑,被小痞子戏弄,从小痞子的胯下钻过去。放到今天,我们也来看一下。如果我们在锻炼的时候,手里拎着剑,或者是拎着刀,遇到了一个小痞子,小痞子逼迫着我们从他的胯下钻过去。想一想,是不是这个小痞子自己在找死?即使是剑刀再不锋利,杀死他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因为小痞子挑衅在先,这是取死之道。即使当时我们再老实,也会怒火中烧的,也会挥起剑或者是刀,劈向这个小痞子的。可是,当时的韩信,却并没有这么做。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常人都难以忍受的侮辱,而韩信忍受下来,韩信的理想并不是简单的,用一句话说,就是“所谋者甚,所求者大。”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开始为他后来的路做准备了,而不是简单的“胯下之辱”所能遏制的,相对来说,“胯下之辱”只是一件小事情,而他的志向,才是大事情。
楚汉争霸在经历最为困难的时候,韩信是袖手旁观的,而且对刘邦进行了要挟,就是想要“代齐王”。而这个时候,刘邦带领的很多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即使是后来汉朝建立,刘邦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还有,刘邦有着识人之明,知道这个人将会做什么。这是刘邦的长处。
当时的韩信,尽管汉朝已经建立,他并没不觉得就是天下太平了,否则也不可能会收留一些刘邦通缉的人。从这一点上看,韩信并不是老老实实的人,本来就深有野心的人;从“胯下之辱”中就可以看出韩信的野心,直到汉朝的建立,韩信也没有多少改变,依旧有着野心,有着想要对汉朝不利的野心。但是,他出于什么理由迟迟不动手,就不知道了。很有可能是,他缺少一个反叛天下的借口。那个时候的人,是很看重借口的;说的简单明了一点,就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且,他也从心里看不起刘邦,因为刘邦“善将将”,就是善于带领将领;而韩信则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时候,他也知道刘邦对他不敢轻举妄动的,否则他就会有了反叛的借口了。
刘邦用计谋算计了韩信,把韩信困守在长安。因为韩信对刘邦的轻信,对自己的自信,所以,并没有想到刘邦会对他实行看押。这件事情出乎他的意料。韩信这个时候是不可能会有任何的反抗,就被刘邦带到了长安。刘邦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对他动手的念头;可是,韩信这个时候很显然已经心中不服气,想着要推翻刘邦的统治。因为刘邦一直都不曾放心他,所以,严密地监视着韩信。而韩信如果是聪明一点,就会老老实实地做人;可是他却做出了一些让刘邦不可能会容忍的事情,就是韩信写信给别人,联合一些人准备谋反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要说,古代,即使是今天,也可能不会容忍的。所以,韩信就这样被杀了。这是他的取死之道。
韩信随笔【第二篇】:韩信:胯下之辱究竟看到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帮助刘邦打了不少的江山,但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将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京索之战”,不是“安邑之战”,不是“破带之战”更不是其他战役!
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的就是,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最经典的是这胯下之辱!古人流传下来的不是英雄事迹,不是丰功大业,而是这让人难以启齿的侮辱,这不禁让我们沉思,这究竟是为什么?韩信为什么会忍受这样的侮辱,而当他在受此侮辱的时候究竟又看到了什么?
这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古书记载外加本人的恶意揣测,大致可以得出一些让我们后人振奋的思想!
之前的故事大致是这样:韩信是一介草民,生存都是问题,但有着不一样的气魄,整天以伟大抱负为目标!
一天,镇上的屠夫见到他,便开始嘲笑他:你什么都不会,整天靠蹭饭为生,你要是真有能耐,就刺我一剑,要不然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而韩信自然是选择了后者!
古书记载,当年韩信在受此侮辱之后,转投刘备大军,而后官封大将,回到了原来的故乡,自然也遇见了当时让他受此侮辱的屠夫!
屠夫当时吓坏了,但是韩信却让他成了自己的护卫军,现在我们很多人被人骂了之后一定会骂回来,打回来,甚至是在自己没有功绩的时候选择恶意报复,其实古人给我们的榜样确实得饶人处且饶人,走的越远的人,越能原谅他人的过失!
此时的屠夫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又担心日后遭到韩信的报复,于是他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问到:不知将军为何还要如此重用草民,草民当初可是冒犯了将军,现在将军却如此对待草民,草民惶恐!(额,文言文不会!!)
韩信看到之后,大笑到:知道当初为什么我会从你胯下而过吗?并不是我怕死,而是觉得我不能为你而死!
屠夫还是不明白:那当时的你也未必就能当上大将军啊,还被镇上的百姓笑话!
韩信说到:确实如此,我并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但当我从你胯下钻过去的那一瞬间,我突然看到了什么叫豁达,什么叫容忍,什么叫心态!
我并不能明白我以后会怎么样,但我明白当时如果我一剑杀了你,只不过多了两条亡命孤魂而已,那又何必呢?试想一下,当时你的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之后,后面又得到了什么呢?而我却得到了许多人都没有的处事心态!
屠夫听后很是后悔,但日后却更加用心跟随韩信一直到老!
回到现在,我这个人对古书看的不多,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有着古人没有的伟大抱负,我们有着古人没有的先进科技,我们有着古人没有的生活状态,而我们却没有古人那种能容忍,能放下的心态!
正如韩信所说,当时如果他杀了那个屠夫,还会有这样的事迹传送吗?还会有刘邦的大将韩信吗?我想这些都不会发生了!
韩信看到的其实我们都能看到,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住着一个皇帝皇后的小人,却有着一颗癞皮狗蛮不讲理死缠烂打的心!
试着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纠纷,总有人会被别人讨厌,总有人会被别人喜欢,正如一个巴掌拍不想一样,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一切的纠纷也就不会存在,那你的生活因为那些琐事而烦恼不堪!
韩信随笔【第三篇】:韩信当兵
当陈涉和吴广在大泽乡造反的时候,韩信的欲望开始强烈了起来,当然,在这之前韩信其实想过当兵,但是他其实也不想当兵,当他刚开始懂事的时候他的父亲虽然去世,他善良的母亲勤劳耕作还帮人洗点衣服什么的弄点闲钱送他到公学混了那么几个月,当兵、打仗、流汗流血,这事确实不好玩,在韩信还能够吃饱的日子,他玩弄的只有在公学学到的一些简单的知识,还有安静的看山形河流,当他的母亲也去世之后,少年的韩信不是英雄,也不善于务农,更没有兴趣做店小二,于是韩信成为了无业游民。
在大秦的治下,无业游民是遭人鄙视的,还好韩信将那些无数不多的知识玩弄的让一些人刮目相看,没有任何收入的他虽然不能够进入官府做幕僚什么的,还是能够偶尔混点烦吃的,所以他就一直晃着,然而陈涉和吴广的造反渐渐成了气候,很多人吃饭开始艰难起来,韩信直接就常常吃不上饭了,韩信幻想过他自己能够做点什么,他想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工程师,因为他自己学会了计算水流的速度和流量学会了如何修建渠道更有效更省人力材料以及公路相关方面等等,自从皇帝登基以来,为了统治泱泱大国,帝国公务员普遍识字不超过两千字,能够计算沟渠道路工程量的人更是少了,但是韩信是不幸的,没有人聘请他去做帝国的公务员,但是韩信要是晚出生两千年,他就不用去当兵了,因为他不用小学毕业不用中学毕业更不用去上大学,虽然没有人聘请他到帝国的太学去讲授土木工程,但是他可以帮别人写个报告花个图什么的来填饱肚子。
韩信在不断的幻想做什么工作来填饱肚子,但是确确实实没有活路,他只是幻想、游荡,有人听他吹牛逼请他吃饭就吃,没人请就饿着,从来没有人请他喝酒,他却一样的醉着,饥饿和醉酒都一样让人思维更敏捷更善于幻想,因为韩信常常饿着,就好像常常是醉的一样,韩信在饿肚子的时候常常开心的幻想着,直到在河边树林遇到了洗衣姑娘季桃,韩信开始想做点什么能够养活人的事儿了,因为他真的很想能够有能力养活季桃,然后告诉季桃他想和她生一堆娃,所以韩信开始在路边山头收集青草编织玩具马上街变卖了。
当然,季桃也是喜欢韩信的,尽管韩信只是个无业游民,衣服残破邋遢不堪但是一点也不像乞丐,甚至有一种气质令季桃着迷,季桃常常想如果韩信好好的耕种,两人能够一起吃饱,收拾草屋三两间,生两个孩子,那该有多好。当然如果季桃晚出生两千年,他会爱上韩信,不顾一切的爱上韩信,然后因为韩信吃不饱而和韩信分手,然后拒绝嫁给大款,和一个帝国的公务员结婚生子。季桃也许会逃离淮阴富饶的城镇,在中甸的山区与坝子交接处耕作,苗条之中略微丰满的要会变的粗壮起来,于是她会将自己丰满的乳房让落魄的浪子抚摸,换取一条含银量百分之九十的链条系在腰间。不管韩信多么的确认自己无数次幻想娶了季桃,并因此试图改变,季桃也曾有过和韩信过日子的念想并因此内分泌失调好几次,但是韩信没有娶了季桃,季桃也没有嫁给韩信,两千年前没有,两千年后也没有可能。
战事越来越多了,大家的生活越来月不安定了,各种谣言开始漫天传说,没有人分得清真假,韩信不在乎,但是他对于当兵的幻想确实越来越多了,他开始觉得除了当兵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混饭吃了,当韩信对于当兵的幻想从具体的单兵作战到能够带领两百人的小队时,项梁带着项籍来到了淮阴,韩信对于项梁的传说有所耳闻,他觉得项梁是有可取之处的,也是有过人之处的,只是项梁来的太早,他还没有能力告诉项梁他能够带领三千人马攻下一座城池,但是他似乎没有选择了,当兵成为肚子的唯一最有保障,虽然他不喜欢当兵,但是他也觉得大战也不失为一件好玩的事儿,所以当项梁满城布告招兵时,韩信去了。
但是韩信没有见到项梁,招兵处是一个身高七尺粗壮中略微偏胖一身布甲的中年男子,当布甲男子问韩信能够干什么时,韩信想布甲男子可能只能带八个兵所以在犹豫要不要告诉他自己能够带两百兵,布甲男子看他犹犹豫豫吞吞吐吐不像胆大妄为之人,就问姓甚名谁,韩信淡淡的说韩信,布甲男子大声唱诺,韩信,杂物兵,于是很少洗衣做饭的韩信在一个瘦弱男子的带领下学习埋锅造饭,成为项梁麾下的一名炊事兵,开始了他的当兵生涯,当然韩信是不爽的,不爽了那么一下下,也就无所谓了,因为他对项梁也没有太大的期待,所以炊事兵,也还好了。
当然,人们后来常常提起的韩信胯下之辱什么的,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把这事津津乐道,就好像街头的泼妇不东拉西扯嘴就会生疮似的,那是在韩信成为淮阴侯之后衣锦还乡人们的封赠,当然韩信是无所谓的,就好像当时从屠夫张少胯下爬过也是无所谓的,对于这件事情他也有过很多的幻想,所谓的胯下之辱也是其中的幻想之一,而街坊因为韩信堂堂男儿胯下爬而鄙视过韩信那么十来天,之后就没有人认为韩信钻人家裤裆是什么耻辱,像这样的怂人干什么怂的事儿都是正常的,而韩信成为淮阴侯之后韩信钻张屠的裤裆也是正常的,像韩信这样绝世奇才干什么都是正常的,张屠常常在别人面前炫耀韩信曾钻过自己的裤裆,宣扬当时他的下体是多么神奇的哆嗦了一下,之后他的婆娘再也不满意他了,生意也不好了,因此他再也不能和樊哙一样成为将军了,不然他是有机会跟随韩信打仗的,对于韩信钻了他的裤裆他是多么的骄傲惭愧并年少无知。
人们都不在乎韩信是怎么学习成长的,人们都不在乎韩信是怎么玩的这场战争的游戏,人们在乎的是韩信着狗日的神了,怎么就每次都赢呢,就好像我在乎的是怎么每次都输就那么衰呢,就好像没有人在乎在这个夜晚是否有人工作或者游戏,人们只在乎某个傻逼兜里有几块钱,成果是否被认可,瞧!那个杂种的方案专家瞎眼了竟然通过了耶,呵呵,那个傻逼又挂了耶,来喝一杯。人们认为输赢成败生死都是宿命,头发胡子长了是为了挂掉,光头是为了长出头发,出生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为了来生,一切都是那么的正常,除了别人睡了自己老婆还被自己看见是不正常的,除了打麻将输钱的是自己是不正常的,以此等等不正常其他都是正常的,人们只需要说瞧那个胡子拉杂的傻逼耶瞧那个光头!就好像韩信在饿肚子的时候河边洗衣服的善良老人的饭是多么的重要,没她韩信饿死了都,还有什么战无不胜的将军,就好像战无不胜的将军被那个流氓的婆娘杀了,这是命,韩信因为老妇人才能活下来,所有的一切也就注定被一个女人收走。呵呵,对于此,人们总是对的,就好像人民的眼睛从来不会近视从来不会老花更不会白内障青光眼从来都是雪亮雪亮的,高度近视的不是人民,只是工厂里面生产的残次品。
韩信当兵之后的日子里,因为当兵了,他的脑子里全部都是打仗的事儿,河边的蚂蚁变成了兵,风中的沙粒变成了兵,锅里面跳动的粮食变成了兵,虽然韩信是个炊事兵,一个不合格的炊事兵,但是在韩信的眼里,什么都变成了兵,瘦弱男常常偷偷向上级报告,说韩信干活不卖力,精神也肯定有问题,这种又懒又笨的人在炊事班是在浪费粮食,并向领导强烈建议在下一次攻城的时候安排韩信在第一列去挡秦兵的箭,这是韩信能够为这个不对能够做出的最大贡献,领导同意了,于是韩信结束了短暂的不合格的炊事兵,成为了攻城兵了。
未完待续,是否要说韩信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对此我不知道,只是这个游戏要玩下去,韩信是暂时不会死的,如果我让韩信这么快就死了,那么我的游戏也玩不了多久了,其实韩信死与不死也不是我控制的,当然我也不一定是我,下一次写什么呢?我猜,应该是韩信的成长吧,你说呢?
韩信随笔【第四篇】:史记韩信
很多情况下,读史是失败者的选择。失败者要为自己寻找解脱,于是读史成了一种寄托。他要在古人那里寻找到失败的同类,幻想把自己的身影加诸于古人之上,古人安慰了这个失败者。古人失败的理由千奇百怪,这让他感到了轻松。于是他合上史书,沉沉睡去,不再有恶梦连连。但是他真的找到那个古人了吗?他们的失败似曾相识,如果是我,会做得更好吗?不断的假定和修正场景。但历史的残酷在于没法改变,于是乎在惋惜中又开始一次次虚拟的远行。
因为有这种情愫,我也在寻找那些相似的同类,皇皇史书,最喜欢的是韩信。因为他真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大多数平凡人物的身影。从一个平凡无闻的小人物,到功成名就,到最后身死名裂。反映了大多数平凡人的成长的境遇。我们也曾有身处困境时的彷徨,找准人生定位后的拼博,功成名就后的得意忘形,大事当前的狐疑不决,难道我们会比他做得更好?
话说韩信年少时,与当时大多数年青人一样,有理想但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方法。不是我不想努力,实在是因为上天没有给我努力的机会。借口找到,于是整天东游西荡,不事生产,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生计几乎没有了着落。最擅长的是吃白食,完全不把朋友当外人。曾经到南昌亭长家里吃白食,算准亭长家该开饭了,准时到达,从不误点,一连数月。当然没有付钱,似乎连道谢也忘记说一声,估计这时候的韩信已形成条件反射了。一天早上韩信兴匆匆踩着点又去了,但桌上什么也没有。人家两口子把饭端到床上,边睡边吃。这时候韩信才意识到,原来人家根本是不情愿让他天天吃白食。史书上描写韩信当时的表情:怒,竟绝去。我能体会到韩信当时的心情:吃你这点东西算什么啊,给你面子我才天天准时来,等将来老子富贵了,会让你难看的。这种年少时的轻狂,故作矫情的自我安慰,我们都曾有过,因为我们都曾经年青。当然这是我揣测的,但后来事实证明韩信肯定是这样想的,甚至还会想得更阴暗。
在亭长家吃白食的计划泡汤了,但生活还得继续。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根本改变?还是那句话,不是我不想努力,是上天不给我努力的机会。当然得好好静一下,规划一下人生。钓鱼是最好的规划人生的方式,当然那时候的韩信还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估计是准备钓鱼做午餐。可惜运气不好,半天也没钓上一条,当然只能忍着饥饿继续为下一餐而努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机会来了。河边上有一群洗衣服的老太婆,其中一位见韩信没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一些给韩信。这次运气似乎也特别好,一连几个月,天天如此。韩信大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靠着这样的方式,居然解决了温饱问题。高兴了难免得意忘形,韩信早已被温饱消磨的雄心壮志又升腾起来,对老太婆说:“吾必有以重报母”。常规情况下,老太婆一定会感动得一塌糊涂,或者至少说句“这是我应该做的”之类的废话。但老太婆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当时就把韩信的自信心打掉了:“看你长得人模人样,手脚健全,还求不到吃?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就你这个样,难道还想你以后报答我?我压根儿没想过这事情。”
这时候的韩信,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当然还没有遇到更大的打击。如果经过上面两件事,最多是给韩信那骄傲高贵的心灵一点小小的打击,但接下来他将遇到人生中第一次生死的抉择。首先要说明的是,韩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乞食者,至上从外形上看,高高大大,像个王公贵族。除了好吃懒做的毛病外,也没有其它不良缺点。相反他还有一个良好习惯,喜欢在腰间佩一把长剑,类似于现在的艺术青年,喜欢留一袭长毛,背一把吉他,旁若无人的,带点忧郁的眼神穿梭在热闹的都市,增加回头率,就是这种感觉。当然人家背着吉他,至少人家是学音乐的。但韩信呢,带一把长剑,估计是为了炫耀勇气或志向,以区别于同伴,找到自尊。自尊是需要物质基础的,其实有人早看不惯了,一个整天吃白食,不务生产的人,居然会比我们还有志向?一个杀猪的跳出来发难了,指着韩信说:我早就看不惯你了,成天背把破剑在我们面前显摆,有种你就砍我一剑,要不然就从我跨下钻过去。韩信怎么办呢?如果是我们该怎么办?一剑剁了这个杀猪的,然后被官府判一个斩立决,同归于尽?或者是当即认错,赔礼道歉?如果是上面的选择,那么他就不是韩信了。他居然很从容的,优雅的从屠户跨下钻过,似乎是在穿越龙门,那样的轻松,似乎还有快意。看着行人诧异的眼神,只留下一个洒脱,但坚强的背影。每每读到这里,我总是浮想联偏,人性隐忍的极致下,我看到了一个成功者的潜质。那一刻,韩信得到了升华,他不再是一个吃白食的,无所事事的人。他只是在无奈现实中,苦苦等待机会到来的人。一个卑微低下,但有宏图大志的年青人。
韩信随笔【第五篇】:读史随笔——影响韩信命运的四个女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是说韩信的。韩信还在微末之时,由萧何推荐给刘邦,成为大将军,帮助刘邦打下了汉朝江山,自己也成就了一世英名。后来,天下大定,刘邦铲除功臣,韩信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被刘邦杀害,就联合陈豨谋反,又是萧何与吕后定计,诱捕了韩信,杀了他,并夷三族。
萧何月下追韩信,被传为千古美谈,成为举贤荐能的典范。萧何帮助吕后诱杀韩信,也似乎是为汉室、为国家着想,无损萧何贤者之名。但对韩信来说,成败都是萧何,有点宿命的色彩。所以后来就有人在韩信庙门上,题写一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就指的是萧何,萧何算不算韩信的知己,有待商榷;但萧何把他荐给刘邦,让他这个贫家子弟平步青云,又是萧何最后把他送上了不归之路,“生”“死”皆由一人,却是事实。楹联中的“两妇人”,指的是韩信贫贱时,给他饭吃漂母和杀他的吕后。正是这一男两女,决定了韩信一生的命运。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记载了两个女人,或多或少也影响了韩信的命运。
一个是他的母亲。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韩信母亲的姓氏名讳、生平事迹,也没有类似“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之类的故事流传下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正文中,也没有一字提到韩信的家人和他的母亲,只是在结尾处的“太史公曰”中记下了几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中国汉族安葬已故的亲人是很讲究的,认为父母的坟地要选在风水好的地方,以利于保佑后世子孙的发达兴旺。韩信之所以为母亲精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墓地,就是希望将来自己能有出息,将来要当万户侯。
野史传说中,也有很多韩信葬母的故事,有说是韩信得到风水先生的指点,有说是韩信偷听了风水先生的谈话,还有说韩信听说那块地方如果作了阴宅,子孙要大富大贵,封侯拜相,就设计活埋了母亲。这些传说都并不可信,但说明淮阴一带对风水很讲究。韩信把母亲安葬在高敞之地,相信能带给他福荫,这无疑对他是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对他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走向是有一定影响的。
还有一个是下乡南昌亭长之妻。韩信出身平民,又是个问题少年,德行不好,不能被推选为官吏,又不会耕田种地,不会经商做生意,没有收入来源,母亲死后,孤身一人,常常赖在别人家,混口饭吃,因此许多人都讨厌他。他和一个担任南昌亭长的人关系好些,常跟着他到他家里去蹭饭。“数月,亭长妻患之”,就在一大早起来,在被窝里就偷着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她就不做饭了。韩信明白了她的意思,恼羞成怒,就走了。
这对韩信来说,应该是个打击,更是个刺激,刺激他从军征战,出人头地。事实证明,这个刺激深埋在韩信的心中,一直没有忘记。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后,他做了楚王,招来下乡南昌亭长,给了一百铜钱,辱没了他几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意思是,你没有长期“为德”,给我饭吃,你是个小人。骂亭长的话,其实也是骂亭长妻子的话。被窝里吃饭的事,很显然是亭长妻子的主意。亭长妻子没有被招来,也许是她已经过世,也许是不便,谁知道。其实,韩信应该厚赐亭长夫妻才对,如果一直让他蹭饭吃,也许他就会无所事事,终老乡间。
韩信恼羞成怒,从亭长家走掉后,并没有立即找到好的出路,没有饭吃,只能找了个钓鱼竿,在城边小河里钓鱼混肚子。鱼可能不多,韩信的钓鱼竿也不好,钓鱼技术不行,钓到的鱼很少,韩信还是常常挨饿。同在小河边的一个洗衣妇看他可怜,就给他饭吃,吃了几十天,韩信高兴了,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洗衣妇恼了,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就是“漂母饭信”的故事。
韩信受了这番刺激,才“仗剑从项梁”,走上了戎马生涯,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当上楚王后,韩信没有忘记一饭之德,“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与对待亭长夫妻天壤之别。其实,亭长夫妻与漂母一样,给韩信的都是刺激,只不过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对韩信的影响是一样的。
母亲、漂母、亭长之妻,这三个女人给韩信的影响都是间接的,直接影响韩信命运的女人是吕后。
汉十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想在京城策应,谋划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却走漏了消息。吕后与相国萧何商议,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
吕后杀韩信,不能用“最毒莫过妇人心”来解释,她是为自家天下,无可厚非。倒是韩信在临斩时说:“吾悔不用蒯通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没有用蒯通的计策,反汉自立,韩信心有不甘;被一个女人设计杀掉,韩信更是心有不甘。
成也女人,败也女人,韩信命运竟与女人如此关联。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韩信有好女色的倾向(倒记载了刘邦好色贪财),也没有记载韩信儿女情长的一面(倒记载项羽和虞姬生离死别),甚至没有关于他家庭、妻妾的记载;野史中也没有任何关于韩信与女人的风流韵事,可见,用女人的影响,来说韩信的成败,是有些牵强。
其实不仅是吕后,刘邦早有杀韩信之心。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游览云梦泽,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其实是想诱杀韩信。韩信感觉到了,但又认为自己无罪,就去陈谒见刘邦,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谋反之心,还捧着钟离昧头,献给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高祖这次没有找到韩信谋反的确凿证据,就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这次没有杀掉韩信,但刘邦杀韩信的想法没有改变。
这以后,刘邦有一次说起诸将带兵多少的事,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直说:你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韩信真是书生气的可以,坦率的冒傻气。虽然他紧接着又说:陛下不善带兵,但善于带将,不是人力,是天授。但刘邦的提防之心更重了,杀他之心也更重了。所以说,即使吕后不杀韩信,刘邦也迟早会杀他。
韩信为何注定被杀?
按太史公说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则庶几哉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亦。”太史公在这里对历史做了假令,历史本来是无法假令的。太史公认为韩信被杀是自恃功高,自矜己能,不懂得退让,我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韩信十几岁时,就有容忍胯下之辱的度量,戎马半生,不惑之年了,修为应该更高了,不懂得退让之说很显然站不住脚。当然,他没有范蠡那样功成身退,泛舟江湖;也没有学张良,称病辟谷,以示无争;也就没能避免杀身之祸。
太史公又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我觉得也有些不确。楚汉相争时,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如果韩信背汉自立,则可三分天下,这不仅是蒯通知道,韩信自己当然也明白,当时没有背汉,天下大定后,韩信也应该没有叛逆之心。韩信自言: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其可以乡利倍义乎?
所以,韩信是否有谋反之意,应该是个疑案。但韩信被杀却是必然,这个必然又是很多偶然组成的,包括影响他命运的那几个女人。其实,人生中有很多偶然,正是那些偶然,使人生显得多彩;历史也有很多偶然,正是那些偶然,使历史显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