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称赞王阳明的句子 王阳明的诗

第一首: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不余;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时间飞逝,现在我在却学业上一无所成,老天这么做是为什么?生前想报效祖国,现在深感惭愧无法补救。现在要死了,想起双亲,感到无比的愤恨。曾经自信满满一片忠心可比日月,现在却要葬身鱼腹。这对于臣子来说是多么悲惨的事情,这日夜的潮声是在哭诉伍子胥吧?(自比伍子胥)

第二首: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谈。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敢担当社会的责任,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这满腹的文章有什么用?臣子做到这样也不用惭愧。河流大海现在依旧在,雪花却只能停留在人的交谈中。过去哪个人品德高尚,状元家里有个好男儿。(阳明先生的父亲是状元,最后应该说自己会被人们称赞)

王阳明的精神

这两件事都是王阳明在追求哲学道路上发生的。格竹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虽然坚持了很久,但王阳明并没有通过所谓的“格物”获得认识的提高,反而搞垮了身体,影响了心智。龙场顿悟则成就了他的心学理论体系,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次顿悟并不是王阳明运气够好,在荒凉的龙场,孤独的自己一个人面对人生。

所以,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其毅力和勇气令人敬佩。

这背后的道理就是:1 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 2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

LZ要深刻点的 我本来还不知道这些东西呢 最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才知道的 建议LZ可以去看看 或许能有点启发

关于赞美老师的名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老师是我们的在生父母!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

赞美老师的名言好句子诗歌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4、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1、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15、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msf403/blog/item/8c749f5140b6f38e8c54309c.html

明朝王阳明为什么说他是千古圣雄

王守仁,又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每一项桂冠都当之无愧。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的光芒都冠绝当代、映照千古。

文人,最高的愿望是著书立说,可望而不可及的顶点是成为“圣人”,如孔子。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说和观点,开启了中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新篇章,并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武将,最高的成就是安邦定国。王阳明以一己之力,率众先于江西荡寇,后于南昌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保苍生百姓,守天下太平。

王阳明虽然是优秀的军事家,但是身体孱弱,据史料记载,他还一直患有肺病。然而他的脑袋里却装着可怕的智慧,素有“狡诈专兵”的称号,多诡计奇谋,常出奇制胜。他总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见,做出奇怪的事情,但最后却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没有人摸得清他的路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走套路!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王阳明深厚且独特的哲学思想,为他在军事上的奇才起了强力的支撑作用。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所以不仅能够想到世人之前,更能做到世人之前。往往开当代先河的思想和行为,都能名垂千古。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可谓集之大成,他能够摆脱纵横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重新创立自己的学说、体系,在当时可谓是严重的异端分子,遭到理学家们的口诛笔伐。然而站在当今的视角,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与欧洲伟大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谋而合,并且从某种程度说,唯心主义要比唯物主义更加接近真理。

可见王阳明论文,超越了同时代的任何人,站在了时间的巅峰上;论武,更是平定叛国之乱,守卫大明江山的肱骨之将。称他为千古圣雄,实不为过!

如何理解王阳明所说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就会发现,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只是良知有时被私欲所隔断,或为利所诱,或为威所屈,或畏难而退,对善恶也变得麻木,如同一面铜镜上生锈蒙尘,不能照物。当良知不为私欲所蔽而显现的时候,在王阳明看来,这便是行了。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产生去帮助他的念头,这便已经是行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又没有去帮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产生,便已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一恶念产生,便也是行了;而绝其恶念,同样是行。很多道理人们自认为从小就知道,可是这些道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是真知。就像将百科全书储存在电脑里,电脑并不因此而“博学”一样。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王阳明用兵的特点

后世称赞王阳明为“立德、立言、立功”三真不朽的“圣人”绝对不过分。

然而,综观先生用兵,竟也难看出,他有何奇妙复杂之处,所用兵法,似乎亦是那些人仁亦仁,耳熟能详的几条,如知己知彼、瞒天过海、谋定后动等等。那他为何又能取得成功,创造出丰功伟绩来呢?通过仔细研究,我发现有几条很简单的原则,被先生发挥得淋漓尽致,超乎想象。也许,那就是他用兵致胜的精髓吧。

哪几条?总结之:之帜、仁义之师、乱心之术。

真的就这么简单。

正义之帜:

师出有名,堂堂正正,站住道义的制高点上。气正则势盛,势盛则威壮。自古以来,带兵出征者都讲究师出有名。哪怕现编都要编一个来,这是因为只有正义才会“得道者多助”;只有正义士兵们才会有士气。

王阳明的一生行军打仗主要是平叛,他代表的是国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代表正义。他很重视这张牌。每次出征,他都以为国建功来激励部队,激发出他们的使命感;对外则大造声势,大张旗鼓(迫不得已时也虚张声势)。每每大军未动,排山倒海的气势已经向敌人压了过去。

叛乱时,王阳明虽说很快就招集了数万士卒,却实实在在是乌合之众,是由地方兵丁、役吏及自愿参军的农民组成。这样部队和宁王的正规军是无法比的。但在王阳明正义的感召下,士气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在战场上表现相当英勇,偌大的南昌城只半天就被攻下来。宁王回师反扑时,王阳明又力排众议,坚持带兵出城与宁王正面对决。他说:“宁王做贼心虚,后方基地被攻破,已经是军心大乱。我们堂堂正正的朝廷之师自当予以迎头痛击,速战决胜。”

果然不出所料,在平叛军队的强大气势面前,叛军军心崩溃,未战而自乱,很多人或投降、或当了逃兵。

仁义之师:

不是两个武夫的互殴,拼的是军心、民心。军心者士气也,没有军心就没士气,当然就没有战斗力;民心者,兵源物资也,没有百姓的支持,任何一场战争都难以持续下去。

军心不是士兵数量的简单叠加。一支没有统一意志,上下离心的部队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反之,一支军队上下同欲,同心同德则能以一当十,锐不可挡。明未的关宁铁骑,区区数千,硬是挡住了十几万清兵过不了山海关,因为那支关宁铁骑是由优秀统帅袁崇焕调教出来的。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主张以及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主张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主要意思是指以心为主体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与程朱理学的区别是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的著作有哪些?

王阳明一生著述很多,《传习录》是他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部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书中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心学观点,体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宗旨,可以说是阳明学说的精华。

王阳明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观点,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心即理”原本就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所以“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然不同。朱子认为《大学》的“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的“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而“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就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将心与理一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

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他的主张是以“心即理”为基础,所以同时又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的做法。“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能算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连的。

在当时社会上、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因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纠正时弊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就是本心的明白觉悟,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功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内心私欲的屏蔽。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具备较大的普遍性。

《传习录》中还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越经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至善之心自然作用的体现。这是告诉人们,不要去执著于具体的善行,而要认识自己的本心。

“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定,和宋代哲学家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作,总结了王学之大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阳明学说作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其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超越时空的。晚清许多志士仁人对王阳明礼赞有加:林则徐称赞王氏为“国家所祷祈以求”之才,魏源更直截了当地称颂王阳明是“百世之师”,左宗棠也称他是“卓然一代伟人”。在清末革命派中,宋教仁、陈天华等亦多“服膺”王氏之言,更有人将他抬到“亚圣”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仍有其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称赞王阳明的句子 王阳明的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