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中国也有这样一句格言是什么
拼音:wú dú yǒu ǒu简拼:wdyo同义词:成双成对反义词: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歇后语:一棵树结两个果;二四六八十出处:清·壮者《扫迷帚》:“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无独有偶。
”解释:独:一个;偶:一双。
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例子:先生与这位老夫子,可称~。
(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提到中国的有一句名言,提到中国的,是什么来着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人教版六年级上下册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
人教版六上日积月累第一单元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2、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3、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5、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6、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第二单元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第三单元1、 轻诺必寡信。
《老子》2、 民无信不立。
《论语》3、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也,人之道也。
《礼记》5、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氏世范》第四单元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第五单元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3、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门外文谈》5、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民》第六单元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第七单元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八单元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美不胜收 脍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第八单元成语及解释:1、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很华丽的房屋。
2、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巧妙,多指工艺美术。
3、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心思,指在技巧和 艺术方面有创造性。
4、引人入胜:指美妙的境地或生动的情景.现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5、古色古香:形容书画,器物等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6、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老套子。
8、雅俗共赏:旧时用来形容某种艺术作品,各种人都能够欣赏。
9、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10、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所称赞和传诵。
11、曲高和寡:旧时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和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不多。
12、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13、阳春白雪:用来比喻较高级的文学艺术作品,经常与下里巴人对比着用。
14、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15、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十分出色,多指文学艺术作品。
16、别具一格: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人教版六下日积月累第一单元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种瓜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第二单元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第三单元囚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第四单元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夜,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第五单元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勤奋学习的3则故事、5首古诗、10句名人名言 要快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
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
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
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
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
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
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
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
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
是做什么用的呀
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
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
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
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
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
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
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从此后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注到他的求学中去。
他决心要考取当时很有名气的宁波效实中学,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
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
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
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
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
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
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
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有“煮书”两个大字。
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
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
”要“煮”得烂熟,自然不是一遍两遍就能奏效的。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现任美国国务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赖斯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
很多人听说她在伯明翰长大,便推测她的童年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
母亲在康迪幼年时对她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
康迪四岁时,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
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只有当孩子们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两倍,他们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过对方。
父母告诉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
“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断,她向着“加倍地好”这个目标继续努力——首先是在运动方面。
除继续学习钢琴外,她还开始学习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
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冰。
就在春季学期的某一天,她发现了新的目标。
那门课是“国际政治概况”,那节课主要讲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考贝尔。
“这一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她后来说,“这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的确吸引着我。
”考贝尔博士被她的聪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励她到该校国际关系学院读书。
考贝尔成为康迪生活中的“智力父亲”。
康迪开始学习政治科学和俄语,但并没有关上学习音乐的大门。
这种背景使她最终成了一个为数不多的学音乐出身的政府高官。
俄语被称为“需要十年才能学会的语言”,1977年夏,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康迪进行了一次国内旅行。
她第一次有机会开始了解美国军事结构。
她到华盛顿,在国防部担任实习生,在五角大楼工作了数周。
此后又去兰德公司做实习生。
兰德公司十分适合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学习,其研究领域包括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趋势,潜在的地区冲突原因以及美国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
康迪的勤奋为她进入白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
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
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
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英姿飒爽小选手,精神抖擞来比斗, 从小锻炼意志坚,竞赛场上显身手
跪求坚持真理的名人事例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采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溯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跃大西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采是连在一起的,后采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关于“积累”话题的名言警句俗语好句好段
积累的指事物逐渐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也可证明“毅力”)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
他的成功在于积累。
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
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
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中国)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贾兰坡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事例:1、锦囊出珍品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
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
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2、陶瓷积累知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
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
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3、日积月累终成伟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
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
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4、“厚积”者的楷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个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天才在于积累当今,有一位叫摩西的外国老奶奶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注目,说来有趣,摩西奶奶可谓大器晚成,干了一辈子庄稼活,她在73岁时扭伤了脚,不能再下地干活,她75岁开始学绘画,80岁举办了个人的首次画展……于是,人们在赞叹摩西奶奶和她晚年取得的惊人艺术成就的同时,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
无独有偶,墨西哥的老翁蒙图伊在86岁时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此前,他已拥有工程学和经济学两个学士学位。
老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希望能给后辈做出榜样。
蒙图伊出身贫寒,现有10个子女,他计划继续自己的学业,取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后,他这样告诉众人:“我一切向前看。
”摩西奶奶也好,好学老翁蒙图伊也罢,无不给人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如果不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自行泯灭。
一个人的成才与事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凭与学历,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学习与锲而不舍的奋斗。
一位香港著名实业家原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历经坎坷与磨难,靠的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向上向善,终成为亚洲首富,名列美国《财富》排行榜;齐白石没机会上学,从牧牛砍柴到学做木匠,再到痴迷艺术,凭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学习,从不让一日闲过,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名扬海内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人的一生充满机遇和变化,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定不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折旧”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综合力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驾驭自己的人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今,全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新的革命: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学习化。
学习化社会的特点是:全员学习、共同学习、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人人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社会也正朝着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愿望的方向努力。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一息尚存,学习不止,奋斗不息,成就学习化人生
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李咏主持电视节目《咏乐汇》,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
在节目临近结束时,他习惯问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我们发现,他们回答最多的答案是两个字“坚持”。
这种回答确实很老套,但“坚持”的确是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
最近,美国媒体评出了“全美最牛的读者”,获得者竟是62岁的肯尼斯·兹莫曼。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如你我的读者,但坚持让他的名字和名流政要一起出现在《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上。
因为22年来边读边写的坚持,肯尼斯·兹莫曼创造了一种奇迹。
他喜欢对所阅读到的新闻和其它文章发表个人看法,但他不是评论家和作家,他能够撰写下来的只是类似读者来信读者意见之类的文字,常常只有几百字——有许多读者会因为担心自己表达能力欠佳、学力不逮和身份不够而不愿撰写这样的文字。
但这种“豆腐块”式的写作,肯尼斯·兹莫曼始终干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他爱好给报刊提意见,为新闻报道中的大人物、大事件发表个人观点,有时候是支持,有时候是反对,而有时候只是纯粹想开个玩笑。
这么多年来,肯尼斯·兹莫曼像大作家一般笔耕不辍,总共给美国各大报刊撰写了38000封信,其中1700多封发表在75种报刊上。
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条可观的河流,再也没有人会嘲笑肯尼斯·兹莫曼。
有人会猜想,肯尼斯·兹莫曼这样坚持可能是为了稿酬吧
其实,他的不少公开发表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稿酬。
他坚持撰写这样的小东西只是自己真的爱好写写画画而已;另外,他相信,再短小的文字也会引起蝴蝶效应,并且可能改变历史。
如果有一天我的经历被拍成电影,我会告诉大家,任何一个爱好都有它的价值,只要我们真的享受它,自得其乐。
但重要的是,要想在你的生命中做成点儿什么,你必须有所坚持,不能放弃。
”肯尼斯·兹莫曼说。
坚持,不放弃,这是肯尼斯·兹莫曼的成功秘诀,也是无数“普通人”的成功所在。
也许我们一生都难以拥有伟大的理想和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微小的爱好和兴趣。
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
坚持我们微小的爱好和兴趣,也许在享受自得其乐的同时,一不小心,也跟肯尼斯·兹莫曼一样,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了。
其实,成功就这么简单。
记得老子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简单的真理,积累知识,使我们博闻强记;积累钱财,使我们克勤克俭;积累友谊,使我们广交好友。
积累,让我们不断进步。
元末明初时的陶宗仪,成就了一个“积叶成书”的佳话。
他进士落榜后,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
看一阵书,就放下书本,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树叶,在上面尽情地写着。
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下晾着,然后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
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
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
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
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在积累中,他的文学之花绽放了。
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绽开笑颜;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尝遍百草。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他精心编选,反复实践,他就地采药,不辞劳苦。
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巨著。
没有人知道,李时珍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是,在积累中,他的医学之花绽放了。
通常我们羡慕别人拥有大海,却不知道别人一滴一滴艰辛积累的过程。
曹雪芹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著成《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造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作,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永表后世。
每一个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积累,懂得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实力的雄厚,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累构筑了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积累,让人生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