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音乐相关名言警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的古诗词不境优美,而且形式,语言精练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

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

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

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

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

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

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

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

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

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

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

中秋节的来历

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

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八大素养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八大素养”:其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

”“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这里的先进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

这一点跟“八大素养”中的“品德”、“身心”、“国际”素养不谋而合。

其二,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

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点与“八大素养”的“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密切融合。

其三,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

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朝不同方向发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其四,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

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在语文教学界得到广泛认同,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体现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突出体现在,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要重视诵读、感悟和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要求,减少单项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避免繁琐分析和形式主义。

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淡化文体,强化体验,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这点与“八大素养”当中的“生活”、“创新”密切联系着。

其五,高雅的言谈举止。

“八大素养”将品德素养提升排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传承深圳精神”的任务: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品德素养的培养才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道德不行,才能再高也枉然

而品德素养的提升我个人认为,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的窗户。

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原先限于认知领域的“语文能力”已不能全面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功能,因此,依据我们深圳教育局提出的“八大素养”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再好不过的时机了。

说了这么多,最终要付出行动,这个学期开始我们高段语文申报了一个课题: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单元主题积累”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虽然不一定能通过审批,但我觉得这个我们可以做。

单元主题积累:是指以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拓展阅读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其他词语(包括双字词汇、四字词汇)、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诗词曲、音乐、电影、文章、书籍,统整成一个“集成块”。

依托这个课题,我们除了课堂的文本教学外,还另外加了两种课型:时评课(摘取杂志报纸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写感受)和影评课(写观后感)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审美情趣,我想,我们以“八大素养”为行动坐标,原本枯燥的语文课一样可以上的色彩缤纷。

教师如何把握“寓教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题记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

只有感兴趣的,自己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有信心,这样才会感觉愉悦。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

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

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快乐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现实生活中,“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

“寓教于乐” 中的“乐”字包涵两层意思: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

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让学生乐在其中,体现深层次的“乐” 。

也就是”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这里的“愉快、快乐”并非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

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要让学生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首先是要改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营造一种真正的“愉快教育”。

1、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超市的供应商”。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多方面的去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生存的资本与技能;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学会与人相处,而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育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对人性的关怀。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己任,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为学生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有“喜怒哀乐”,我们在授课时,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灌输、更不能强制,而应去吸引,去激发,利用学生们的兴趣、好奇心而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创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学习,去成长。

2、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的沟通。

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时的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身份要变成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一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共同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验证教材。

(1)、不要板着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

学生要说的话让学生说,要做的事让学生做,不要怕学生出错。

学生就是在不断的出错、纠错中前进的。

更何况我们都是从小到大的,谁没有那样的经历呢

(2)、经常找学生谈谈心。

嘘寒问暖,拉拉家常,可以谈学习,也可以谈学习之外的,如爱玩什么

吃什么

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问题,多谈心。

学生的心灵有时候很脆弱,遇到失败或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

这时特别需要老师扶一把。

一句温暖的话语,会让一位可能频临绝望的学生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一个善良的“谎言”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

(3)、适时地表扬学生。

对学生的进步适时地表扬,后退则适时进行善意的指正。

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如:“你思路清晰”、“你有创造性”、“你的分析有理有据”、“你书写工整、字如其人”、“你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你会好起来的”、“你的问题意识强”、“你有潜能优势”等等。

“你”字饱含鼓励、期待、赞赏,学生的点滴长被认可,一下子就拉进了老师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感化虚伪上的心灵,让学生获得认同感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3、转变陈腐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进行教学。

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节奏、韵律、图画、情感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得更快。

据有关研究人员研究:动觉学习者占37%,听觉学习者占34%,视觉学习者占29% 。

因此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和画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定会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习的效果。

因为音乐有暗示作用、会调节大脑的工作。

正如电台和电视台广告每天证实的那样,当音乐配以文字,许多种音乐能帮助你记住信息内容;节奏——教师上课的节奏快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铿锵有力的陈词会激发学生学习,而软绵绵的话语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同时由于在课堂上集体阅读,会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宏伟气势,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这样去优化自己的课堂,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如果学生有了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优秀成绩而不安。

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那他就更需要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促使、扶植和巩固学生把知识加以运用,使他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样,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

他们就体验到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实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

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会更加强烈。

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也会带给学生欢乐。

由此可见,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从生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学习中来验证生活中的事物,这才真正把握了“寓教于乐”的宗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一、 汉字激趣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

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

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

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

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

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

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

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

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经典诗词吟诵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

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

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表演读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多国学,如三字经、弟子规、成语等它们本身背后就是一个故事。

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思索,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

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

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

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 传统节日熏陶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

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营造文化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求助:关于“英雄造时势”的名言和诗句之类(越多越好)~~~~~~~~

这个不是唯心主义吗

~~你找这个干什么~~~是不是辩论方面的问题,如果是的话,别找什么诗句。

去翻中华汉语大词典,找找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时势.然后在立意上下功夫。

辩论是要引经据典,不是找诗句。

还有就是诡辩,玩文字游戏。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一个历史哲学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在辩论进一步深入之前先来肃清几个重要概念。

原来我准备的一辩的辩词首先,什么是英雄

英雄者,杰出之人物也。

我们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英雄,就是那些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杰出人物。

秦始皇是英雄,因为他统一了中国;列宁是英雄,因为他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政府;瓦特也是英雄,因为他改良了蒸气机,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俯仰古今,我们发现,样影响历史发展的英雄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几乎每一次历史的进步,每一种历史局面的开创,都有着英雄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因为他们的睿智和历史眼光,才能从众多生命中脱颖而出,他们往往具有认清现实情况的能力,能够去发现,解决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是英雄利用了时势,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时势,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充分认清了中国当时所处的形势,提出了“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伟大思想,讲了其他人所不敢讲的,做了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他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因此,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今天经济的繁荣,没有邓小平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祖国的富强。

所以我们坚信,在英雄和时势之间,是英雄造时势,决不是时势造英雄啊。

其次,什么是时势

时势者,当时之社会形势也。

我方认为,社会由人组成,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人才是执行行为的主体。

这显而易见体现出了一个内因与外因的问题。

英雄人物,他是内因;而时势作为一种客观形式或社会状态,只是外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也就是英雄人物是变化的根据,时势这个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发生变化的。

孰重孰轻,不辨自明也。

历史上,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渐次强大,改变了当时的局势,为后来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彼得大帝这一历史英雄对俄国的改革,改变了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落后状态,使俄国进入了欧洲强国之列。

(在他在位期间,俄国出现了第一张印刷的报纸,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个科学院等等)综上所述,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我们难道还不能认清是英雄造时势吗

英雄对于历史的前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英雄是石,敲出希望之火;英雄是火,点燃历史之灯;英雄是灯,照亮人类之路;英雄是路,引领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音乐相关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