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强人意
成语:差强人意
拼音:chāqiángrényì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例句:我得了这一封信,似乎还差强人意。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六回
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注释: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典故: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注释: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典故: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蒹葭倚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蝗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元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注释: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典故:三国时期,黄门侍郎夏侯玄一表人才,有玉人之称。他自视甚高,很有傲气。驸马都尉毛曾相貌丑陋,令人生厌,他凭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经常找机会接近夏侯玄,他们坐在一起人称为蒹葭倚玉树,夏侯玄十分不满,魏明帝因此而降他的职。
班门弄斧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注释: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典故:唐代“诗仙”李白酒醉落江而死,葬在当涂牛渚山上的采石矶。历代文人墨客均在此留诗凭吊,明朝诗人梅之涣有自知之明,题诗“采石江边一坯土,李白诗坛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披襟解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注释: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
典故: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见他。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披襟解带,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