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周·《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jiān jiā),即芦苇。《蒹葭》出自《国风·秦风》,是《诗经》传唱最广的篇章之一,可讲的内容很多,前人有许多评述、阐释,这里只谈谈它的核心——“从”。
“从”在这里是追寻、求索的意思。“溯(sù)洄”,即逆流而上,“溯游”,即顺流而下。“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就是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反复追寻,上下求索的意思。诗中重复了三遍,且每遍的追寻场景有异,呈现出了越来越艰难的追寻历程。
“道阻且长”是说追寻的道路漫长。“道阻且跻”是说道路越来越高峻、险峻,需要攀登。“跻(jī)”有登、升的意思。“道阻且右”是说道路越来越迂回曲折,“右”有迂回曲折的意思。
每遍都有“阻”字,“阻”就是险阻,是总说追寻之路有艰难险阻。在“阻”之后,每遍又换一种特殊的“险阻”:最先说“长”,之后说“跻”,最后说“右”。想想看,追寻道路是如此艰难——它漫长,它高峻,它曲折,还有什么样的道路比这更艰难的吗?
之前我们讲《桃夭》时讲到过《诗经》“艺术的必然性”,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这一点。《蒹葭》讲追寻、求索的艰难性,它讲到了一种极致。我们再想想,最先说“长”,之后说“跻”,最后说“右”,不仅“长”“跻”“右”三字不可替代,而且三字的顺序也不可变更。
如果大家再想一想,“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sì,水边)”,“水中央”“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水中沚(zhǐ,水中的小沙滩,比坻略大)”——想想这四组短语的同与异,并将这同与异和“长”“跻”“右”的同与异连接起来,对《诗经》“艺术的必然性”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蒹葭》以其艺术必然性表现了“从”(追寻、求索)的美丽与忧伤——“伊人”就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却永不可及。这也是人类永远的痛!这也就是人类的悲剧性本质所在。但人类的伟大就在于能以诗性去享受这个“追寻”的过程,以理性去化解这个“追寻”过程中的苦难。所以,人生代代无穷已,代代人生勇追寻。这种“代代人生”对“伊人”“勇追寻”的不绝情思,也就被概括为人类的“企慕”之情。在这个情思点上,后世艺术家没有创造出超越《蒹葭》的艺术作品来。这也是经典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一个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