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之须
成语:不时之须
拼音:bùshízhīxū
解释: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例句:平时所以为民虑者甚周,缓争不时之须,亦为民计而已矣。
出自:宋·陈亮《送徐子才赴富阳序》
瓜蔓抄《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注释: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典故:明成祖时期,大臣景清藏着凶器入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成祖大怒,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子变为废墟。
拔苗助长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注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典故: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盛气凌人清曾国藩《求阙斋语》:“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
注释:凌:欺压。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典故:战国时赵太后辅佐年幼的赵孝成王执政,秦国趁机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赵太后不肯。大臣触龙求见,赵太后装出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触龙入情入理的开导终于使赵太后同意齐国要求。出处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教人》释义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傲慢自大近义词目中无人、盛气临人、咄咄逼人反义词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唾壶敲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注释:见“唾壶击缺”。
典故: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忧国忧民,面对当前的局势总是十分感慨。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老成练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注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典故:三国时期,羊祜听说吴主孙皓罢免陆抗的兵权,就向司马炎上表伐吴。司马炎不同意,羊祜再次上朝面谏,提议如果不趁此机会就很难灭吴。司马炎让他率军攻吴,他称病不能胜任,就推荐老成练达的杜预担此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