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即古代礼书上所称的“复”,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初丧之俗。严格来说,治丧始于招魂之前的“属纩”。一般在病人垂死之际,家人将其移入正室,躺在正寝的床上(“寿终正寝”即源于此),静候其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亲人初亡时,先要属纩。属为放置之意,纩是丝棉新絮。由于新絮很轻,稍有空气流动就会摇动,所以人们将其放在死者口鼻上,察验是否真的断气。一旦新絮不动,证明死亡属实,家人大哭,丧葬的各种礼俗由此而始。其中,招魂仪式首当其冲。虽然经过属纩检验,亲人死不复生,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家人一时难于接受,故属纩验生死,招魂盼其活。
古人有很深刻的灵魂信仰,他们认为人由魂魄组成,二者合则生,分则死。死者新亡,灵魂刚刚离开身体,如果向天召唤使其回来,或许还可以起死回生,返回人间,招魂应运而生。招魂,古礼称为“复”。复有返还之意,依古人解释“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即表示生者不忍心亲人离去,祈求鬼神开恩,让死者的灵魂重返人世。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招魂丧俗起源很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盛行。如在当时的古书《仪礼》中就记载有士招魂礼:招魂者头戴官帽,身穿朝服,从正屋东边的檐角登上屋顶,手里持着死者生前所穿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拉长声音,向北方呼喊死者名字,云:“某某,你回来呀!”招呼亡魂归来,连喊三遍。然后把服卷起从屋顶投下,下面有人接过衣服,将其盖到死者身上。
招魂以后,亲属要再次观察死者鼻孔前属纩新絮,摸其心脏脉搏,确认是否死亡。这种仪式表达生者对亡者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是叫魂不来,只好面对亲友已亡的悲苦现实了。于是招魂礼之后,主人就可以正式办丧事了。如沐浴、饭含、入检、报丧、吊唁等。
丧葬习俗,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