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民间家祭的一种形式是在祠堂中祭祀,祠堂又称“家庙”,因此又称“庙祭”。没有祠堂的家族则选择一空屋,将家谱(俗称“神则”)挂出,设一供桌,摆上供品、香炉、烛台等。庙祭较为隆重,一般由族长带领全族人,向祖先行四叩首礼,点香、奠酒、祝祷。祭祖完毕后,全族人在一起吃一顿饭,叫“祠中燕饮”,为的是追忆祖恩,以敦族谊。庙祭的时间一般是除夕,正月初五过后,即将“神则”(即家谱)摘下,细心收藏。另外,家族有人娶新媳妇时,也要到祠堂拜庙祭祖,俗称“认祖宗”。
民间举行家祭的另一种形式是“墓祭”,俗称“上坟”。上坟的时间普遍是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清明节,一般都要到祖先坟墓之地祭祀,出外之人往往也回乡参加。祭祀时,除摆设供品外,还要焚烧锡箔。近年来,有冥币暗暗流行,且面额大得惊人: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奠酒,焚香,将所供食品埋入土中一些,其余带回。临结束时,用铁锨往坟头上添几锨新土,俗称“拜扫”、“添坟”。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要拔几株麻和谷子,放在墓前,俗称“荐麻谷”。麻为织者所需,谷乃耕者所获,以麻谷敬献祖先,以告秋成有象,无饥寒之虞。在黄河沿岸如河曲县,中元节夜晚有放河灯的习俗。是夜,将糊好的纸灯点燃,一盏盏放入黄河之中,顺水漂流,据说是祭奠溺水而亡的孤魂野鬼。农历十月初一,要用五色纸制作袍褂衣裙,到墓前焚烧,让祖先在阴间不致因冬日来到而受寒冻之苦,俗称“送寒衣”。个别人家在除夕时,也要到墓前祭扫一回。
以上多为家祭旧俗,现在家祭、庙祭活动亦已少见。墓祭多在清明节,有些城市中人回乡不易,则在街道边上画一圆圈,以代坟墓供些点心水果之类,烧若干冥币,聊表心意。
山西习俗,山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