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具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无非是一盛酒的器皿,非常随意。工业化模式化的生产,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使现代人很少会去关注酒瓶、酒杯的良莠,特别是在乡间坊里、市井生活中,酒具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对着酒瓶直饮而进反而是粗犷豪爽的象征。但是,酒具在中国古代却被赋予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伴随着造酒业的发展,各个时代的酒具都有不同特色。
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期,这个时期酒具以陶器为主,有着原始时代的朴素狂野之风。第二个时期是夏、商、西周,在这个时期,以青铜器为主要酒具,它们并不是日常用品而是作为礼器,连同酒一样出现在祭祀神灵的祭台上。第三个时期是东周和秦、汉时期,这个时候最具特色的酒具是漆器,特别是汉代的漆器古朴典雅尽显大汉强国的风范。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陶瓷酒器逐渐壮大。隋、唐的时候,最具时代感的酒具是金银器,光彩照人如同那个繁华时代。最后一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候,金银器退居次要地位,瓷器占到了主流地位,同时玻璃器、竹木牙角器等材质的酒具也同时在流光溢彩的酒具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个时期的酒具则特别突出了酒可觞咏抒怀的文人雅趣。
酒具是酒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数件极具特色酒具的介绍来展现中国古代酒具的两种美:祭祀飨宴上的规范美和闲居燕饮中的情趣美。
一、祭祀飨宴中的酒具
先秦时期,人们极为重视酒和酒具,因为它们与国家中最为至高无上的头等大事——祭祀仪式紧密相连,在祭祀的礼器中酒具占有很大的比重,酒作为一种神圣的饮品是供奉于祖先、神明享用的,同时也是祭祀人饮后与神祇互通的媒介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间饮酒之风开始盛行,虽然商人的嗜酒无度,纣王的酒池肉林,令周人认为嗜酒是商亡的重要原因从而在全国推行禁酒令,但酒和酒具在祭祀中的地位却丝毫不敢怠慢。此时的酒具以青铜器为主,如同这个时代特有的风尚,充满了浓重的神秘感和礼仪至上的规范美。下面所介绍的几种酒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尊”是大型盛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最初是祭祀时重要的礼器,在宴会和通常待客时也有用到。古语有“决胜于樽(尊)俎之间”,意思是与对手谈判在喝酒吃肉的宴席中取胜。尊后来是酒杯的代称。较为著名的有牺尊、象尊、四羊方尊等。
“缶”亦作“缻”,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文解字》中记载:“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秦人在宴席中,酒兴正酣之时会一边敲打盛酒的酒具,一边放声大唱,所以缶也作一种陶制乐器。
“卣”是祭器中专用盛秬鬯的酒具。秬鬯是以黑黍米和郁金草取汁而煮之和酿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卣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形态非常丰富,除圆体、椭圆体、方体等常见的器形外,还有筒形、鸟兽形,如鸱鸮形、虎食人形等。
“觥”也是一种盛酒器,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觥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经典佳作《醉翁亭记》中,有“觥筹交错”一词,觥便是酒具的代称。
“爵”专指饮酒的酒杯,前有流,作为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的尾,杯一侧有鋬,口与流之间有柱,下有三足,三足以不同形状区分使用者的身份。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觯”的形制比尊小,圈足、撇口、扁圆体,一般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觯是地位较高的人使用,《礼记·礼器》中记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角”形状像爵,但无两柱流,两尾对称,有盖,等级地位比觯低,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
“斝”形制似爵,比爵大,但无流无尾,两柱突出,三足。斝是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斝的等级要低于爵,《礼记·礼器》中记载: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