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从嘉庆到今天 北京宫灯的二百年传奇

从嘉庆到今天 北京宫灯的二百年传奇

提到灯笼,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逢年过节庭院中安放的大红灯笼,如图中的灯笼却并不被时常提起,这种木质框架,扇面带有图画,并配有流苏或中国结的灯笼,叫做北京宫灯,虽然不常见,但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制作宫灯的这门手艺也相传上千年,在我们眼中看似相同的宫灯,在手工制灯师傅们的眼中,都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无数盏灯笼照亮装点着建筑房屋的同时,也记录着宫灯制作师们的人生。

从宫廷流入民间

翟玉良师傅就是一位与北京宫灯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制灯艺人,他是地道的老北京人,高中毕业就进入北京美术红灯厂,跟随师傅学习制灯技艺,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宫灯”的传承人,四十多年间,他见证着北京美术红灯厂的变迁。

翟师傅说,北京美术红灯厂的前身就是清朝嘉庆年间成立的“文盛斋”,最早的地址在前门外廊房头条,后来搬迁到珠市口,再后来又搬迁到丰台区分钟寺附近,到现在有天桥北里和琉璃厂的两间店铺,虽然两间店铺都不大,但可承载着200多年的历史。

而翟玉良师傅更是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制灯工艺上,翟师傅说,做宫灯最早是宫廷里边的手艺,宫廷需要制作宫灯,就到民间招一些能工巧匠进宫做灯。起初民间没有宫灯,后来皇上把宫灯赏给大臣们,之后这门手艺才流传到民间,所以这门手艺活儿讲究的就是精细,从最初的木工活儿到完成组装成灯,每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慢工才能出细活

北京宫灯结构复杂,品质精良,制作一盏宫灯要用上一百多块木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平均要花上两三个月,不管多小的一盏宫灯,制作工序都不能缺少一步,制作时间也不会缩短半分。

由于宫灯是榫卯结构,也就是要靠木板之间的咬合来固定支架,里面没有一颗钉子,这就要求手工要极其精细,木板之间的咬合必须严丝合缝,否则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响支架的固定,也正是因为宫灯的榫卯结构,所以拆卸起来也极其方便。翟师傅顺手将一盏六方宫灯的销子打开,卸下一片扇面,接着整个宫灯就立即“散架”了。

散开的宫灯内部结构看得更加清楚,最重要的主框架由六个尺寸相同的副框架拼合而成,由上下两个圆片进行固定。每个副框架分别由龙头、弯梁等组成。龙头的那个部分,不同的宫灯有不同的造型,还有的是凤头或者花头。

仅次于主框架结构的就是扇架,如果扇架上的拉口处理不好,扇片插不进去,也是要返工的。

再来看宫灯上面的装饰花纹,这些花纹都是师傅用自制的工具——搜弓子完成的,先将钢丝的一头取下来,穿过打好的眼,再把搜弓子上的钢丝装好,搜的时候一定要按图案的轮廓来搜,力道不能过猛,也不能过轻,只有这样才能搜出好看的花纹来。

接着来看宫灯的扇片,宫灯的扇片大多由玻璃组成,好处是容易擦拭灰尘,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上面的图案只能写意,稍微精致一点的工笔画,就需要用绸布与玻璃粘合组成,但却比较容易破损。

从嘉庆到今天 北京宫灯的二百年传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