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独身子女一代已经长大成人,娶妻生子,舅舅一词对许多新出生的“独二代”来说,已经是历史名词了,与“舅舅”这个词一样,舅舅地位高、权力大的说法也逐渐走入历史,但这不能掩盖“舅舅”曾经的作用,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舅舅到底起什么作用呢?为何社会地位显得高?
舅舅曾是最受人敬畏的亲属
如今越来越少人提到的“舅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曾经是最令人敬畏的亲属,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享有种种超越成文法规定的权力,民间社会有着“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天上老鹰大,地上舅公大”等诸多说法,其地位和权威可见一斑。
“舅舅”的权威主要体现在他对外甥(含外甥女,下文同)人生礼仪和家庭重要事务的处理上,在中国不少地方,女性怀孕到孩子出生,其兄弟会受到不一般的待遇,比如女性怀孕,首先要报告“外家”(即娘家)。
在江苏曾有“向舅舅家送毛米粥”的说法,意思是孩子出生后要向舅舅报告;在闽粤地区的客家人中,外甥满月时要由大舅主持宴席,在席位上,舅舅要坐在“最大”的位置。
外甥结婚,舅舅也曾扮演重要作用,有时候,舅舅甚至能操纵外甥的婚姻大事。《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巧姐的舅舅王仁便想把她嫁到番邦,魏晋人李密的《陈情表》中,也有“舅夺母志”的说法(舅舅逼迫母亲改嫁)。
比起出生和结婚,“舅舅”在女性的丧葬上扮演的角色更为显赫。传统社会中,母亲去世,必须请舅舅参加丧礼,舅舅也往往借此机会教训外甥。在中国有些地区(也可以说多数地区),母亲去世后,外甥必须先向舅舅报丧,舅家通常会派出七至九人前来,外甥必须嚎啕大哭跪地迎接(丧礼结束后要跪送),舅舅通常会就丧礼的细节为难外甥,也会指责外甥不孝顺,而外甥只能唯唯诺诺听命,不得反抗。
如果平时婆媳关系不和、家庭不睦,请舅舅时,舅舅可能就不予理睬,丧事就进行不下去,如果外甥敢擅自办丧事,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这些人生礼仪外,“舅舅”在外甥的家庭事务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突出事例是在分家仪式上。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家庭兄弟普遍较多,各自成年后要分家,通常由舅舅主持分家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舅舅通常会板着脸,拍桌子踢凳子当着众人把外甥一通臭骂,给他戴上“不和睦、不孝顺、丢人”等帽子,外甥只能洗耳恭听,然后分家仪式才能继续下去。在分家仪式中,有些外甥蛮不讲理,往往会被舅舅武力教训,如若还手,则是“以下犯上”,就可能受到法律惩处。
基于“舅舅”在外甥生活中扮演的这些角色,“舅舅”也就成了最令外甥敬畏的亲属,成为外甥不得不尊敬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