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东”是生活中极常用的词汇。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汇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礼仪文化。
东,当然是和“西”相对的概念。“做东”是指主人站在或坐在东边。与之相应,就会有人要站在或坐在西边,这人毋庸置疑就是宾客。东、西都是指建筑中堂上的位置。
堂东、西、北三面皆是墙,朝南敞开,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堂下为庭院,堂南与庭之间有两个台阶,东面的称阼阶,西面的称西阶。在一般的主宾交往过程中,宾来到主人家要站在大门西边面朝东,主人出大门,站在东边面朝西迎宾。然后主宾相揖,进大门。主人走庭东路,宾走庭西的路,这就是所谓的分庭伉礼。然后,主人由阼阶升堂,站在堂东侧面朝西;宾右西阶升堂,站在堂西侧与主人相对的位置,面朝东。
主东宾西,这样的位置安排在礼中是固定的。久而久之,东与西这自然的空间,便被注入了文化内涵。东即指主人,西即指宾。如佃户称佃主为“东家”,而“东家”则称其为“佃客”。这样一种在西方血淋淋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中国却是饱含着十足的人情味与敬意。他们之间不是主奴,或赤裸裸的雇佣被雇佣关系,而是一种主宾关系。在主宾关系上,传统文化上对主人的要求是要充满热情(仁),对客的要求是要时时保持节制(义)。这两方面的情感要素后被智慧的国人统称为“客气”。从佃客、东家这类称谓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周扒皮半夜鸡叫那样的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再如,以前家中若为孩子聘请老师,那老师的代称为“西席”。这个称谓也告诉我们,老师在学生家中是要当做贵宾招待的。今天我们常说的房东,也是与租客相对的一个词。可见,东、西蕴含主宾文化意涵后,其生命力是何等的强大。它已经称为国人潜意识中的文化因子。但若不明白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恐怕未必能扮演好各种“东”或“西”的角色。
这就是“做东”为何是做主人的由来。当然,后来随着建筑的空间格局的变化,主人就不一定要站或坐在东面了。但人们仍习惯说“做东”,可见它已与实际空间位置剥离开来,而具有了纯粹的文化意涵。
至于在宾主欢宴时,主宾的席位究竟该如何安排才合礼,那就得另撰专文来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