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翁垟镇雪湾村保存的乐清龙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年代久远的老龙档在乐清市比较少见。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乐清西乡一带有着划龙船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光灯,而龙档正月初一就开始拼装。龙档随着龙船出游,锣鼓开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翁垟镇雪湾村的木雕龙档始制作于光绪四年(1878年),至今已有131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最早雕刻者已经无从考证。后几经修复。
乐清龙档选用樟树与 树,一般选用干燥型或冬天采伐的木质较佳,取直或经过烘烤。乐清龙档的制作采用樟木雕刻档头、档尾、档镶人物和牌坊以及亭台楼阁,用硬杂木(田泥树)制作档板、大档背、小档背和档柄。乐清龙档一般长30-40米,用木工锯成块或扁长形的板料,再按规格定好档背和档板的木料,接着木匠对板料按规格加工成档板和档背,并由雕档名手对料块进行选题加工人物(如戏剧人物、三国、神话故事等题材)。档背和档之间配好的档闩材料,每个档闩上定好各个历史故事人物,每个档背上有历史人物上的猛兽,还有故事人物上的旗杆斗。档头和档尾上加工上亭台楼阁及牌坊,亭台楼阁内又有历史人物和活动的情节。档背、档板一般采用山水花鸟和人物故事题材。每个档板和档背之间的档闩上都刻有不同动态的戏剧人物。整个雕刻完工后邀请名匠进行油漆加工、色彩描绘,整条乐清龙档一律漆上朱红,贴上金箔或红、黄、蓝、绿、紫各种色彩。最后把灯笼放置在档板中间,在游行时再点亮,显得乐清龙档玲珑剔透,光彩夺目,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乐清龙档是由“板凳龙”发展而来,是用木头制做成凳形的龙身,多节联结成一条木板龙身,古称“板凳龙”,它是浙南乐清地区别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而且在龙档雕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乐清的黄杨木雕行业。
黄家龙档木雕艺术四代相承至今,把乐清龙档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从原来简单的单人立体圆雕发展成一块木头雕“双人”甚至“三人”乃至“群雕”的戏剧龙档人物,增添了内容,更显示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使龙档这种民间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紧靠瓯江口岸,由于古代堤渠连年失修,风灾、洪灾频繁,民不聊生,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国泰民安,于是纯朴的百姓用樟木等制作龙档以此来消灾避邪保平安。据地方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乐清西乡洪灾严重,洪水由瓯江上游汇集而下,波浪滔天,水位急剧上升,淹没了堤塘和良田,农作物大片受淹,百姓深受其害,人们更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样,划乐清龙档的活动就更加频繁了。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乐清柳市一带乡村龙档最为盛行。
乐清龙档出游时,整条龙档由身强力壮的青年背档,彩旗灯牌锣鼓开道,长竿灯笼引路,首饰龙在其中,乐清龙档随后,末尾鼓乐队吹吹打打,一派“火树银花满街舞”的盛景。
2020年3月乐清龙档将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在法国巴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
乐清龙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