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会的概念
庙会自古以来便是集群性的人神交流场所,是民众表达自己意愿的公开化场合,更是民众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它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既有远古社会的神灵,如盘古、伏羲、女娲、黄帝、颛顼等,又包括普通的英雄神,如部落内部所崇祀的更小单位内的祖先。这些大大小小的祖先神,共同构成了远古人心目中的神灵世界。
庙会的形成,是由人们的信仰所构成,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观念。人们还相信,人和神灵是可以沟通的。庙会就是―种特殊的对话行为,即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先人之间或仙人之间的集体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单独的言语进行,而是伴随着多种行为形成浓郁的氛围来实现的。
人们选择在庙会进行沟通,供奉的内容包括吃、住、行、乐等,并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庙宇设计宫殿或普通房舍,为神灵设置堪称佳肴的食物以及精彩的乐舞。庙会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庙会的巡游与敬神充分表达了祈丰收、盼腾达的功利追求。现代的庙会功能已经出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信仰的庄严性与神圣性日渐减弱,庙会的娱乐功能明显增强,甚至成为普通民众扩大交往、互换信息的一种聚会场所。
二、西山万寿宫庙会
西山万寿宫庙会活动中心在南昌新建县西山镇。祭祀许逊是西山万寿宫庙会的起源。许真君,晋代著名道家人物,姓许名逊,字敬之,曾任蜀郡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所以又称族阳先生。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后弃官东归。辞官故里后,便在新建县酉山修身炼丹。许逊精于医道,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蜚声远近。晋代南昌地区有一蚊螭,播风弄雨,翻洪作浪、残害生民,许逊神通广大,将此妖孽捉住并铸铁柱将其镇于井底。此后南昌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许逊逝于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农历八月初一),相传许逊活到136岁时,在西山得道,"举家四十余日,拔毛飞升",连家禽家兽都带去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便出于此据记载,许真君上天后,南昌人民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俗定于农历八月初一许真君圣诞,八月十五为福主生日。参加庙会的人员来自于江西省各县市,其中南昌县、新建县、樟树市、丰城市和高安市的人员居多;另外还有不少祖籍是江西省的外省人员来参加,其中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和四川的人员居多。每年来参加庙会的人多达50万人以上。
在许逊仙逝后的第二年,族人和乡邻为了永久纪念他的恩泽,特在他的故宅建祠纪念他,始为许仙祠,后改名为游帷观。以后人们把许逊飞升之日定为朝仙日,以纪念许逊功德,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已有1600多年。为此,许多人家都要斋戒礼拜,前往西山万寿宫进香、朝拜。久而久之,外地进香、朝拜的人也越来越多。
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方圆百里的高安、上高、新建、丰城、进贤等若干个县市,都成群结队,有组织地以族、村、乡为团体,前往朝拜、进香。商贾云集,货摊鳞次栉比,“昼夜喧闹十余里”,其盛况可想而知。他们先去黄堂宫和梦山进香,再在西山万寿宫汇聚。
在朝仙的日子里,村民们预先斋戒沐浴,然后每户派出一二名“善男信女”组织朝仙队。队伍前,一人举扛会标,一人背着一条竹龙,数人敲锣打鼓吹喇叭,作为前导,紧接着是坐着独轮车的老者、幼童和步行的人们,每人手执点燃的神香一根,向西山进发。每队一般二三十人,多的在数百人以上。
进入万寿宫后,三步一拜,九步一跪,到殿前陈敬贡品,默念自己的心愿,祈求“福主”的恩赐,有掷艾卜祸福的,有抽签测吉凶的,有捧瓶求装“仙水”的,有托纸请神赐药的。神像前,香火达旦,八卦炉中,纸锭飞灰;香烟缈缈,爆竹声声,丝笛荡荡,钟声悠悠。庙会巡游与敬神充分表达了祈丰收、盼腾达功利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