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园洲有很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些活动,如除夕吃团年饭,孩子卖“懒”,春节不扫地、逢人道恭喜、穿新衣、给孩子赏“利是”;元宵挂灯,清明扫墓,四月八吃麻糊、喝佛汤;端午龙舟竞渡,七夕佳期姑娘穿针乞巧,盂兰节放河灯、烧鬼王;中秋赏月,重九登高……
正月里,有一种名曰“春色”的文体活动组织,结成队伍到各村拜年,文的舞彩风,奏管弦,唱粤曲;武的舞醒狮或麒麟,耍刀枪、演国技,增加友好感情。这种文体队伍每至一村,那村便作东道主人,在宗祠外面排列几行台椅,摆下油角煎堆、橙柑桔子等食品,敬请来宾。节目演出后,打扫房间,又安排酒席,招待客人两餐一宿。翌日送别,还赠锦标,文的锦标上写着:“音韵悠扬”,“入耳同倾”,“绕梁三日”;武的写着:“弘扬国技”,“抗御外侮”等语。出村时,锣鼓喧天,花炮震地,醒狮和彩凤翩翩起舞,一路倒退,不断叩着辞行。大家拱手作揖,抱拳行礼。客方说着:“打扰、打扰”,主方连声“待慢、待慢”!这种场面,既尚礼仪,又增友好,欢乐热闹的气氛,令人喜悦。
清明、重九聚族拜山,是为春秋二祭。宗族祖先有一批遗产,名曰“蒸尝”,是祠堂名下的一批鱼塘、土地,子孙不能变卖,只可租来种养。所收租金主要供春秋二祭之用。到其时,烧金猪,煮内脏,眉豆,买果品,纸钱、香烛一切拜祭之物,抬到祖墓前,焚香秉烛全村合掌礼拜,放完花炮再烧九含铳(铁制的火药筒、燃时响似轰雷)后,大家一列列坐在草地上,分吃金猪、熟肉、眉豆等祭品,吃不完,可以拿回家。
最隆重的是三月二十三到三月二十七那几天“六坊”的游会。现在的石湾西南部各村,以前有“六坊”之称。宋朝以来,若干围村组成为“坊”,是社会的基层单位。湖山人多为一坊,其次姚屋为一坊,人口较少的姓由三姓或五姓合为一坊,各坊以仁义道德等名称作坊名。湖山村为“智德坊”。姚屋名“义政坊”,陈、曹、叶、朱、张为“圣化坊”;梁、彭、李、苏、邹为“忠敬坊”、何、黎、邹为“仁教坊”;英、余、刘为“和睦坊”。
建于宋朝的“东岳庙”是六坊共同崇拜的地方神庙。东岳庙每年由一坊主办游神大会,各坊每隔六年轮一次。轮到举办的一坊,名曰“当坊”。那一坊的青年个个红男绿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坐花车、有的担花篮、有的涂花脸、穿古装、扮古人、扮八仙,飘红拂绿,锦簇花团,形成了一条色彩缤纷的队伍。长长的队伍跟着坐龙轿的泥塑神像后面(龙轿很重,由十六个人八抬八抄)。神像也一列有队伍:东岳大帝、康帅、雷侯、舍人、衣官等,卑的在前、尊的在后。游神的队伍前头,是古乐队、仪仗队引路,一条花花绿绿的长龙遍游各坊。参加游行者珠宝首饰满身,也有武装保护。各坊都隆重地设香案,陈列三牲酒醴,迎接菩萨来食“贡”,食完各坊的“贡”之后,换过一批壮健的男丁抬着菩萨在湖山的大岗头或姚屋的大岗头上赛跑一大圈,菩萨后面由两人抬着一根竹杆,竹杆上缠着一排长长的花炮,边燃边跑,火光四射。追逐抬菩萨的人,呐喊助威,鼓励快跑,看那个菩萨跑得最快。抬轿的有时性起,不分尊卑,最威严的东岳大帝,本该排在最后的却跑到了最前,得了第一,博得人们笑声如雷。每年那一天,远近的人,都来看热闹,看那班抬着神像的健儿负重赛跑。那时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响遍山岗,燃烧的花炮,烟硝弥漫,笼罩着整个山岗,这场菩萨赛跑的活动,名叫“走岗头”。
四月八日是佛祖诞辰,家家户户都煮麻糊作午餐。那天寺里的和尚一早替佛爷全身沐浴,沐浴过的废水,把它留下来,另煮几锅净水放一些药材和红糖,再把沐浴过的废水冲下去,煮过几滚后,便是“佛汤”。说是:佛爷普救众生,饮过此汤可以驱邪辟疫,分派给村民饮。至于这种“佛汤”是否符合卫生,有没有功效?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前人都相信佛祖慈悲济世,佛汤又是甜的,小孩子最喜欢喝了,村民纷纷拿着瓦缸到寺里领取“佛汤”。
七月十四是“盂兰”节,放河灯,烧鬼王。那个鬼王是用竹篾扎成的,再用纸糊 好。身高丈八,肚大腰圆,披头散发,青面獠牙,放在祠堂前的空旷地方,小孩见了吓得要哭。做法事的两个巫师,穿着道袍舞动火把,口中念念有词,把它燃烧时,火光冲天,孩子们拍手称快。
以上种种传统节日活动都是纪念祖先,邻近乡村联络感情,或借神为乐的风俗,是村民喜欢举行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