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市中心1.4公里,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以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著称。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以古华山路以西0.3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保护区,以东0.7平方公里为功能配套区。属无锡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人文景观最为丰富,集山水旅游、人文休闲、文化欣赏于一体的原生态风景区。
惠山古镇集人文之粹,得山水之美。千百年来,一直是本邑民众的精神家园和游历之地。核心保护区内祠庙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园林文化、泥人文化等汇集于此,素有“露天博物馆”及“文化宝库”之美誉。
尤以祠堂文化最负盛名,涉及80多个姓氏的118座祠堂,主祀、配祀的人物多达180余个。祠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类型之齐全,堪称百家姓和名人传的缩影,在国内外无出其右、十分罕见。它是中国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寻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在传统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古寺、古泉、古园、古祠、古河、古桥、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和文化景观,以及发源于此的惠山泥人、锡绣、竹刻、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江南吴地文化特色。2020年,惠山古镇和古运河被江苏省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20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无锡建设历史名城的一张名片,惠山古镇保护修复自2020年正式启动以来,不断优化古镇生态环境,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发扬传承历史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20年,惠山古镇被评为“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2020年6月,经专家严格评审,惠山古镇荣获“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无锡惠山古镇:露天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惠山古镇有无锡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的美誉,长长的直街、幽幽的巷子无不散发出悠悠古韵。古镇内排列着100多座祠堂,构成了独特的“祠堂群”景观。祠堂鳞次栉比,一座挨着一座,照壁、牌坊随处可见。古镇因祠而建,因祠而兴,因祠而盛名。100多处祠堂,有官方建造,也有名门望族所建。建祠堂讲究风水,这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引得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近百个姓氏,100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生活。祠堂或高或矮,或大或小,一律是白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风格。登高远望,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瓦当,一笔一画,连同各式花鸟脊饰,在茂林翠竹的锡山映衬下,如同走进一幅水墨丹青画中。每个祠堂都是一张名片,每个院落都有故事。如果说古镇是本书,那祠堂就是书中记述着家规家训、良序风物的一页页。迈过高高的门槛,一砖一木沉淀着传统文化,古老而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先贤的道德哲理、古人的忠孝节义,就这么一代代得以传承。
沿街的店铺琳琅满目,最吸引我的当属惠山泥人。泥土本来的面目已涂满艳丽色彩,各种人物栩栩如生,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我尤其喜欢那些娃娃,天真浪漫,憨态可掬,使人爱不释手。童心未泯的我,禁不住挑了好几对。“惠泉山下土如糯”,这泥土细腻韧糯,干而不裂,非常适合“捏塑”。看着眼前构思隽妙、做工精细的泥人,思绪飞越千年前,不由得想起当年看守祠堂的祠丁,他们为了生计学泥人技艺,从祭祖演出的戏剧人物中得到灵感,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塑造人物表情上,一个个传神的人物形象无不体现执著的工匠精神。
古镇的小河一纵一横,简单明了。两岸的香樟绿意正浓,枝桠茂盛向河心伸去,连为一体,倒映在河面上。水的绿和树的绿叠合在一起,使水泛着墨绿。樟树已开满了嫩黄的小花,不惹眼,却散发出迷人的清香。其间也有一两棵枫杨树,沧桑遒劲,一看就已有百年。淡黄的花似穗状,一串串地挂向河面,似乎要轻蘸一下那平静的水面,泛起点点涟漪。
石桥在古镇中是断然不可少的。有拱桥,也有长长的条石铺成的平桥,方便白墙灰瓦的枕河人家,也方便游人。河边的条石凳上坐满了人,一些人站在桥上看景,也成了一道风景。
河两边全是茶楼,飘着笑语。更多人坐在楼前,在长廊下、遮阳伞下、树荫下,喝茶、闲聊、打牌。泡一壶新茗,多半是碧螺春,抿一口,唇齿生香,余味绵绵。茶自在,人自在,在慵懒的时光下,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
老板娘说着伊侬字音,听起来似懂非懂。一句句柔柔的吴语,如同血液流淌数千年,延续着小镇特有的生活情调和文化内涵,大有“醉里吴音相媚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