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平度民俗:居住习俗

平度民俗:居住习俗

a1

旧时,豪绅地主住房多为一进二或一进三,也有独立的四合院,青瓦房,錾石凿料,磨砖对缝,青砖山墙,石灰浆檐墙,雕梁画柱,大门楼,花窗。有客厅、厨房、餐室、寝室、仓库等。较富裕之家多建四合院或三合院式的海青房,其特点是:石基、砖山、砖压橛、草披屋顶、砖挡梢、七檩或九檩房架、木板门、十三棂窗。一般是正、倒屋(南屋)各四间或五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或三间。倒屋有一间做“过道”。在院内迎门处立一“照壁”。照壁正面写一大“福”字。在犯“路冲”的屋墙上或刻“太公在此”,或刻“吉星高照”、“泰山石敢当”等,以示逢凶化吉。正屋正间左右设两灶。留有后窗。正间的东西邻间有土炕,作为寝室。厢房一般为磨房和牲畜房。院内东侧或西侧建有猪圈。

一般人家只有一正一厢,或一正一厦的草房。碎石基,土坯墙,七檩骨架,九棂窗。正屋多为一明两暗或一明三暗。贫苦人家多是一明两暗的泥土小草房,五檩骨架,小窗小门,狭矮黑暗。间与间有土墼壁子隔开,壁子上留有“灯窝”,晚间点一盏灯,里外两间都可以照明,节省,可谓“穷有穷门道儿”。在农村,一般人家建房,习惯连排、伙山、伙院墙,邻里间互相依靠,节约材料。过去有“四六不成房”之说,多为三间或五间,要单头儿。农业合作化后,建房式样逐渐变革,并越来越讲究。农村建房开始统一规划,多为正房四间,一明三暗,厢房三间。正房一般都是砌四层条石地基,红砖墙壁,红瓦苫顶,九檩或十一檩骨架,十三或十五棂窗,木板正间门,高大宽敞。院墙砖石到顶。黑漆大门,可以自由进出手推车。后来,木板门改为镶玻璃门,木棂窗改为玻璃窗。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农村建房一般正房四间。天棚以木板钉、白灰抹为多,个别户为塑料天花板,高高的院墙,黑大门,有的可以进出汽车、马车;迎门多修釉彩照壁,有的农户建二层楼房。住宿一般是一代人一室,有的睡热炕,有的睡床;或冬睡炕,夏睡床;或老年人睡炕,年轻人睡床。上世纪80年代,逐步安装了电灯。

旧时,平度民居,无论是富户的高房大屋,还是穷人家的低矮草房,其屋檐橛子都是红色的,跟北京的故宫和佛道的寺庙宫观的屋檐橛子一个颜色。这是因为平度在宋代出过状元宰相蔡齐,历史上凡出过状元的县份,按封建礼制,允许当地黎民百姓建房使用红色屋檐橛子。这种风俗在胶东地区是独一无二的。除平度外,胶东其他地方没出过状元,他们的屋檐橛子就只能是黑色或白色了。

至于居民家庭起居用具摆设,平度与胶东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建国前,富裕之家家具摆设考究,八仙桌、太师椅、条山几、大条凳、茶几、床、箱、柜、梳妆台、三屉桌、座钟、花瓶、帽筒等,布设于客房、寝房之内。家具多用紫褐色大漆油刷。一般农民家庭备有箱、柜、桌、杌子等,颜色均为褐色。上世纪70年代以后,各类传统家具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衣橱、圆桌、方桌、写字台、高低柜、木床等家具,颜色为米黄色。大衣橱、写字台、高低柜多设于卧室或会客间。厨房配有方桌(或圆桌)、餐具柜。

80年代以后,新婚家庭多数备有沙发、茶几、组合柜、席梦思床,家具采用颜色艳丽的宝丽板镶面,会客间一般设有沙发、茶几、电视机等,卧室配有组合柜、挂衣架。迈入新世纪后,电冰箱、电脑等高档电器逐渐进入城乡家庭。

居住风俗,最讲究的要数农村盖房子的上梁仪式。

农村人盖房的上梁仪式是件大事。从农户选好地基择好日子盖房子起,村里的人就企盼着上梁仪式。上梁的前一天,房主比往日更显得忙活,要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不点饽饽。蒸好后,备上梁所需。

上梁仪式就开始,木匠和瓦匠都爬上房顶,这时梁两端已挂着长长的鞭炮,众人齐心协力把梁用绳子往上拉,边拉边放鞭炮。鞭炮响过之后,木匠就用心地把大梁正正当当地安放好,把椽木一根根地拉上来钉在大梁上,再用两根红筷子夹住一块八寸的红布,红布底下各用红线钉镶一枚铜钱或钢镚儿坠着,然后用大钉将夹红布和钢镚儿的筷子钉在屋脊的中间,并贴上“上梁大吉”或“太公在此”的红贴。这时候,就开始扬小饽饽。顿时,满地都是撅着屁股争抢的人,到处都是欢笑声。

上梁结束,就得抓紧处理屋顶。屋顶盖上了,修主家就可以喘一口粗气了。因为盖房最怕敞着口子天下雨,当地有“雨淋敞口房,三辈不干爽”的说法。

另外,盖房还有“压东不压西”之说,即:房子的檐头和屋脊,可以比东邻高,不能比西邻高。因为东为上,属阳;西为下,属阴。西压不住东,东却能压住西,压住了不吉利,将来日子不兴旺。而今,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一般都统一规划,统一规制,“压东”、“压西”的问题已不存在了。

平度民俗:居住习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