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乃玉融名胜,素有“中华梦乡”之美誉。梦文化是石竹山最大的特色。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02年)六月游览石竹山后,在《游九鲤湖日记》写道:“……石所山(即“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祈梦灵异之所”。明人王世懋《名山游记·石竹山记》亦记载:“石竹山是九仙离宫,为行春治所耶……”《闽都记》说石竹山是“汉何氏九仙所游之地,祈梦辄应”。由此可见,石竹山祈梦这一习俗最迟在明代,最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
“梦文化”是石竹山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石竹山因此被世人誉为“中华梦乡”。石竹山祈梦习俗最迟在明代,最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由于历史上不少名人都说石竹山神仙赐梦灵验,所以自明朝末期后,很多善男信女都慕名来到石竹山祈求神仙赐梦。
明代首辅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山祈梦的故事最为著名。一年清明节,叶向高到石竹山抽签,“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的签谱令他大为不快。后来他请了一个老和尚解签。老和尚告诉他这是好签,并解释说:“富贵无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相’字么?”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不像‘成’,这不是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官居相位吗?”经老和尚一点拨,叶向高受到极大鼓舞,刻苦求学,最终官居宰相。叶向高功成名就后重游石竹山时,在“牛蹄洞”题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欢从胜友招。萝径曲穿云外洞,松门斜接涧边桥。苍崖月冷仙坛静,碧海天空鹤驭遥。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
此外,长乐状元马铎、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末帝师陈宝琛、海军将领萨镇冰等名人也都与石竹山祈梦结缘。陈宝琛年少时在石竹山祈梦,日后还乡时特赴石竹山九仙观还愿,并撰写了一副对联:“虽痴人亦能说梦,惟至诚可与前知。”1986年,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石竹山题写“石竹仙山,白日做梦”。
石竹山“梦文化”由祈梦、接春、九仙信仰等组成。一年一度民众自发的“接春”活动,使得梦文化浸润着深刻内涵,并广泛影响着八闽大地及海外华人华侨。所谓“接春”,就是迎接春神、春王。石竹山因其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以及超强的地磁场时空点感应,使之成为“梦文化的传承地和发扬地”,很早就被封为“行春之治所”。“接春”的人们于每年立春当天或提前一天到石竹山“候春”。夜幕降临时,活动开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在童男童女的灯火指引下,虔诚地捧着红斗跟随其后。此时,香烟升腾,烛光映天,“接春”队伍宛如龙腾蛇舞,煞是好看,形成一道非常壮观的人文景观。在“接春”活动中,“追春”、“燔柴迎春”、“装接春金斗”、“禳太岁道场”等内容都颇有意蕴。
2020年,福清市政府举行首届“石竹山梦文化节”,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参与“接春”活动,场面壮观。“海峡两岸道教圆梦之旅暨第二届中华梦乡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活动”由台湾基隆市、福清市共同发起举办,被国台办列入对台重点规划交流项目,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群众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梦文化盛会。目前,包括“接春”活动在内的“石竹山梦文化”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