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应景而生的童谣是老成都过年的“年历”
老成都的过年可是一年中头等隆重的大事。从腊月初八开始,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民俗学家刘孝昌说,老成都有句童谣“过年过到十四五,揸口馍馍臭豆腐。”充分说明了老成都过年花样多,人情浓。
“在老成都,过年当属娃娃最开心。放开吃,敞开耍。应景而生的许多童谣,就是老成都过年的‘年历’。许多老成都过年的风俗就融化在这一首首的童谣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
作为过年开始标记的腊八,在老成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每到腊八的头两天,寺庙里的僧人就要忙开了,将各种腊八粥的配料切细,备好,在头天晚上,僧人们就用大铁锅将腊八粥熬煮上。除此之外,老成都还有粥厂,据刘孝昌介绍,比较出名的老成都粥厂集中在天祥寺一带,每到入冬时节,有钱人会向粥厂施柴米。
刘孝昌说,腊八由来已久。腊与猎相通,在秦汉时期,人们在腊月通过打猎,而进行祭祀,乞求来年的丰收。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由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在腊月初八,人们便逐渐在腊八这一天以掺有瓜果等物的粥食供奉佛祖,并认为,在腊八这一天,喝了粥便是有福。到了明清时期,腊八粥的发展更加兴盛,老成都家家户户的腊八粥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刘孝昌说,“那时的老成都,白糖少见,腊八粥讲究甜、素、热、暖,大多数的人家都用红糖。僧人布施的腊八粥都是素粥,里面稻谷、酒米、黄米和鲜果,再加一些红糖。穷苦人的腊八粥,甚至比寺庙的还要简陋。一捧百家米,里面有红米,小米,玉米,黄米,酒米。再加一把豆子,菜豆,红豆,饭豆,再加把红糖。更穷的人家,连红糖都买不起,他们的腊八粥只有饭米,酒米,和青菜,再加一把毛毛盐。富人家的腊八粥,种类可就繁多了。”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
杀年猪是老成都过年的重头戏之一。每到杀年猪的时候,整条街像过小年一样热闹,尤其是城中间杀年猪。在老成都城中杀年猪的多是周边乡镇来成都打工的农民。在民国时期,来自德阳,彭山,峨眉,简阳等地的农民在城中打工多干的是挑夫抬轿等苦力活。乡里人过得苦,带着妻小进城,在打工之余,在城边空旷处开块小地,种上小菜,再几家人打伙喂条猪,过年必不可少的肉食才算有了着落。每到开春时节,打工的乡下人便三五家凑在一起,各家出两三角,在牛市口,青羊宫赶场,买上一两只小猪娃。平时大家靠收潲水,捡菜叶,互相帮衬着把猪喂大。等到腊月二十几的时候,猪也肥了,娃娃们开始扳着手指算,哪一天才能杀年猪呢,杀了年猪,就有肉吃,还有热闹看。
早在杀年猪的头两天,养猪的人家就赶往肉铺,请来手艺好的刀儿匠。等到杀年猪这一天,远远就看见刀儿匠别着明晃晃的长刀来了,院坝里面,三个石头架个锅,水也烧得刚刚开。三五个小伙子,扯耳朵的扯耳朵,拽后腿的拽后腿,将200多斤的大肥猪掀翻在长案板上。那时的老成都多树,将猪儿的四肢吊在树上便能直接开边架。宰下来的二刀肉和宝肋肉按惯例是要孝敬给街坊里的孤寡老人。猪儿宰好,几户人家的女人齐齐上阵,忙着洗切,而小孩子们早就流着口水等不及了。那便是所有街坊期盼许久的。
小子要炸火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成都人笃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掌管善恶之神,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便会上天禀报这家人这年的善恶。因此,老成都家家户户都贴有灶神像,两旁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成都的主妇们更是每天将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积水油渍不见。
祭灶先要准备灶马与灶述。传说灶王爷上天是要骑马去的,所谓灶马就是给灶王爷的马准备的草料。头几天,小本生意人已经沿街叫卖开灶马了,巴掌大的黄表纸,里面包着一两颗玉米,胡豆,谷草和豌豆。有些图省事的人家,干脆从床上垫着的草席上扯两根谷草下来,充当灶马了事。灶述也是由黄表纸印就,一张灶王爷的神像,外加一段劝世文,折成小条。灶马和灶述一样,都是为了贿赂灶王爷。而门外的卖丁丁糖的小贩,也应景地改了口,再也不说卖丁丁糖,而说卖灶糖,不然就犯了灶王爷的大忌。
终于到了腊月二十三,晚饭后,女主人带领全家摆上白麻糖,芝麻果子,水酒糕点,大锅洗得干干净净,倒上清油,准备祭灶。白麻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又甜又粘的白麻糖能让灶王爷嘴甜,少言是非。小孩子们早就等得眼鼓鼓的,趁着当妈的转过身,小手飞快地往盘子里抓一把,塞进嘴里。等当妈的发现,盘子里的白麻糖已经少了大半。娃娃们的牙被白麻糖粘住,抿着嘴笑,心头咪甜。
老成都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