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甘肃甘谷麻鞋

甘肃甘谷麻鞋

甘谷县地处渭水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甘谷县是中华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甘谷县民间手工艺制品素来享誉陇上,手工缝制的麻鞋、草鞋等,就是当地民间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甘谷大麻栽培历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甘谷及周边区县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由于甘谷盛产优质大麻, 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对加工工艺不断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趋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陇上民间手工产品中享有盛誉,唐代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可为佐证。 新疆吐鲁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样与今天的甘谷传统麻鞋别无二致。 传说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此乃甘谷麻鞋之起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均面临技艺失传的窘境。

甘肃甘谷麻鞋

天水市辖的县区均产麻鞋,其中甘谷麻鞋以其历史悠久且做工精湛而独树一帜。传统甘谷麻鞋制成后,须在鞋底渗入厚厚一层稀牛粪以坚其质,风干后硬似牛皮,非常适宜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日行百里,足无不适。在肩挑畜驮运载物资的古代,甘谷人走南闯北,穿的就是麻鞋。甘谷的麻制品生产,民国时达到极盛。麻鞋是主要产品之一,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关编织用具,以传统手工工艺制成。制做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立辫状盘鞋底,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鼻梁,组合时用木楦把鞋撑起来,帮梁、鞋耳、鼻梁贯穿耐力麻绳,鞋即成。式样有单边绳网的偏帮子与牛鼻梁,有以绳网代替鼻梁形成圆口秃顶的齐帮底、一只船,还有三根弦、布包边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还有染色的红、黄、黑诸色,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

甘肃甘谷麻鞋

20世纪20年代于右任靖国军兵败岐山,因东南受阻,绕道陇南赴粤去见孙中山,途经天水一带,穿上麻鞋,写下了“老农自矜产麻好,并谓麻鞋制做巧。闻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轻足赴蜀道”的《麻鞋歌》。1929年,吉鸿昌将军驻防陇南,在天水举办国术比赛,给参赛者除发一套服装外,还专门发了麻鞋,供比赛穿用。在抗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甘谷人民给前方捐赠了许多麻鞋,让将士们轻足打击侵略者。

甘肃甘谷麻鞋

甘谷麻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又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寓意姜维随诸葛亮远征,母心思儿当归;“单鞭救主”源自尉迟敬德以一支钢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还有“虎目圆睁”等等。端午时节,有定婚女子赠男子工艺麻鞋表示爱情的习俗。

甘肃甘谷麻鞋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牛粪处理鞋底、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穿用麻鞋的习俗已成历史。然而在甘谷,进入21世纪以来,从儿童到古稀老人,从干部到工人农民,都普遍穿着麻鞋,重新形成了一种时尚。究其原因,主要是麻鞋具有凉爽透气、防潮防滑,且有吸汗治疗脚气的作用;还具有按摩脚底穴位、疏经活络、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新的消费理念。

甘肃甘谷麻鞋

甘肃甘谷麻鞋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