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中心的德阳孔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026),后经多次修缮,现在建筑为清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五年间的基本格局。它仅次于曲阜、北京的我国第三大孔庙。
德阳孔庙共有建筑物三十余处,占地20700平方米,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德阳是一个崇尚儒学的地区,历史上有传统的祭孔活动,被称为“丁祭”。一般是每年大祭两次。《德阳县志》:“每岁春以二月初三日圣诞为祭期,秋以钦天监选定吉日为祭期。”关于乾隆年间的祭孔活动在地方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德阳孔庙的祭孔活动,延续到民国年间,市里现在还有老人能回忆当年那热闹庄严的场景。1990年5月,来自海内外的孔学、孔庙专家学者一百五十余人汇聚德阳参加“国际儒学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孔子思想文化、孔庙文物考古两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孔子儒家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作了研究。为此,德阳有关部门专门举行了一次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孔子七十七代孙、香港益光有限贸易公司董事长孔德墉先生观看了表演之后深受感动。连说几个“想不到”。
现今保存的德阳孔庙,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建,历时三载,于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孔庙占地34亩,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居全国第二,为四川之首。
孔庙建成后,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清代明是每年春、秋二季祭礼,祭礼隆重,有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咸丰时规定行稽首礼: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稍顿即起,反复跪三次,拜九次,是拜礼中次重者。光绪年间又定为空首礼,即跪下后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即起,拜三次,起,再跪下,如此跪三次,拜九次,是拜礼中较轻者。与此同时,钟磬管乐齐鸣。
民国时期,祭孔改为每年秋季祭一次,时间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仪式没有从前那样繁琐。改跪拜为鞠躬礼。
祭祀前几天,孔庙各处均布置停当,大成殿内孔子牌位前安放着一张长方供桌,桌上放有香炉、烛台及樽等祭祀用具,桌前的地上铺上茅沙。大成殿外阙台四周竖立有高两米、直径约40公分大的镣,阙台周围还放有古磬、编钟等乐器。
八月二十七日这天,寅时,典仪(又叫司仪,德阳县祭孔的司仪,1930年至1947年由李炳文等担任)立于大成殿内供桌左边,待时辰一到,就宣布“祭奠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典礼开始”。主祭官(历来都由县长担任)一人从阙台中间丹墀上稳步入大成殿内,站立在供桌前。参祭人员中有一定学识的乡绅、举人、秀才及过去清代的朝廷官员站立于大成殿外的走廊一,其余参祭人员如地方官员、教师等则按文东武西的位置分别站在阙台上。与此同时,庙手点燃香、蜡和镣上的干柴。
典仪宣布鸣炮,当时燃放土铁炮,鸣三响,间隔三秒钟,再鸣三响,共响九响,其声音秤、砰、砰闷响闷响。鸣炮毕,全体参祭人员脱帽向孔子牌位三鞠躬。
此时,典仪宣布:“初献俎豆!”主祭官指挥庙手献上青铜铸造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俎六只并把它放在供桌上。典仪双喊;“亚献太牢!”庙手双抬出早已剥好的公牛一头放在供桌前方的一张桌上。典仪再喊:“终献少牢!”庙手再抬了剥好的公羊两只放在牛的两旁。典仪最后喊道:“再献牲!”庙手再抬出洗剥好的公猪三只放在牛和羊的后边。这些祭品按猪、羊、牛的位置上供,不得颠倒次序。献毕,参祭人员再行三鞠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