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角是流传在山西晋南沿黄一带的民俗活动,大致每年都有几个村子要上演这有些血腥的古老人神对话仪式。又叫‘上马角’,和老者说的一样,是当地人的叫法,现在一般都称“扎马角”。之所以叫做扎马角,应该是从马角的角度而言,因其核心就是用一根钢钎从嘴里带血穿出,所以一个扎字,取其精魂。
究其来历,当地也有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指为了祈雨而起。众人缚龙王神像由众马角(马角,既脸颊用小刀状刚签穿刺的人们),押解至黄河取水,一路挥舞大鞭驱除拦路的各路抢水者。气势庞大浩荡。直至龙王降雨。
其二,是传,马角是一种恶煞凶神。其实是长期以来黄河人民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由于地处黄河岸边,过去经常遭遇水患。人们传说是河神和水鬼在作祟,我们的祖先便借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便是最初的傩戏。扎马角时,青年壮汉身穿大红衣服,头部扎一条红绸子,头顶做两个马耳朵形状的“角”,将脸用红颜色涂成红色。这样的装扮者意在驱鬼逐疫,人们称之为巫“马角”。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马角”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
其三,是说一年黄河边众村遭难。玉皇大帝遣十位天将骑神马敢去拯救生灵。众将马不停蹄,日夜长驱。其中累死一匹神马,一将装扮为马驱魔复命。当地大众为了纪念这位天将而效仿其穿刺扮马的行为延续驱魔精神。
所有古老的民俗我们都难以给出其真正的其因,那是这些都是民间大众自发而起的一种行为,历史文献都难以全面记载。我们也暂且不论其因为何,毕竟环境在发生着变化。生产力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意识,现在之所以还传承者这些古老的习俗,更多的是人们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福的变异表现。
扎马角的过程大致如此;活动大体分为上马、逗马(表演)和下马等几个阶段。整个活动一般从早上开始,到下午才完。
一、马角们开始装扮,先用黄绸巾裹头,再戴上用彩纸扎成的马角帽,马角帽多为红、黄、绿色的彩纸扎成三两个类似扇面花纹形状,用一条彩带串扎起来套戴在头上即可,然后用赤色颜料抑或朱砂画抹脸颊各主要部位,如额头、鼻尖等,两腮处则画着斜叉的十字。穿着行头以及用具道具而言,各村的马角无一例外的都身穿大红色衣裤,斜挂一串马铃,左手执铁制的古戟或响刀(系着响铃的三股钢叉)或鬼头刀,右手握麻质马鞭。另外,每个马角身上还要披几条红缎子被面,马角披过的被面做成的被子据说可以驱祟辟邪。
二、举行上马角活动的司仪,或者称之为掌司、祭司,一般是两位六七十岁的长者,“扎”马角的扎器钢钎就握在其中一位的手里,并以黄纸包裹,有多少马角勇士,就准备有多少根钢钎,钢钎因为是扎马角的最重要械具,以前都由当地铁匠特地打制,现在则是用大号螺丝刀去掉其木制手柄,系上一条红布条改制而成,也有的专门制作成类似关公偃月刀的样子,长约三十厘米,粗细近一厘米,尖端呈三棱状。
三、入场。锣鼓震声、铳炮慑势、人流鼎沸处,一行马角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来到主场地。马角勇士在越来越多、潮水般前涌的村民前高举马鞭,四扬挥舞,向前拥挤的人群随着马鞭的挥舞范围又迅速向后退去,如此,既起到烘场作用,又扩大了表演场地。
四、一阵锣鼓过后,第一个马角勇士在逗马人的引领下走上台子,站在高处,环顾四围,从司仪手里从容接过一根明晃晃的钢钎,右手紧握,此时呐喊声四起,锣鼓声激烈,气氛紧张异常,惟见勇士亮出锋利的钢钎,含了一口凉水,然后将钢钎插入口中,拧钻戳扎,迅即带血破腮而出,这一刻,在天地之间,在大河之滨,在所有父老乡亲面前,男儿的勇气、豪壮、血性、神意都凝聚于钢钎之锋锥。然后才从台上跳下,紧跟其后的依次而为。
五、扎了马角的所有勇士们似乎此刻马角神已然附体,两者合一,先是做出马的昂首、尥蹶子等动作在场子里转圈、狂奔、跳跃,斯态疯狂凶恶,似舞似巫,而其手执响刀在头顶哗啦啦的抖动,红绫如旗,似狂怒冲杀之状,另一手所持丈余马鞭,疾愤挥甩,呼呼生风,似有鞭服一切邪恶鬼祟之势,整个场面壮阔粗犷、撼心动魄。数圈之后,马角们冲出人群奔向村里,其所到之处锣鼓大鸣,炮声震天,人声嘈杂,黄土飞扬。而不少年轻村民则围观取闹,挑逗马角,让马角的马鞭打到自己身上,据说以此可求避邪和吉祥,但同时又要避免马角的马鞭过重而伤及自身。此刻,整个村子似乎形成了一个团在一起聚在一起的强悍神体,在大河之滨沸腾、咆哮、怒吼;似乎所有掌管雨霖之诸神都屏气敛声、俯首帖耳,在马角神的威慑下尽心司职、恪守其诺;似乎马角神就是众民百姓的慷慨代言和心声肆放;似乎瑞气祥凝、雨顺风调、五谷丰登,就在眼前……
六、马角们一般需要持续四五个小时完成他们的表演,最后回到主场地下马,下马时,马角们回到原来的表演高台在司仪长者的指导下迅速拔出钢钎,再对伤口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此方结束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