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陕西锣鼓

陕西锣鼓

a1

陕西是一片民俗文化艺术的沃土,历史久远、内蕴丰厚的传统锣鼓无疑是根植其上的一枝艺术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沧桑巨变,陕西境内的许多鼓种正濒临消失,能保留至今的弥足珍贵。因地域和习俗不同,陕西锣鼓主要可分为关中、东府、陕北及陕南锣鼓几大类,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自唐以来,鼓乐就在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并以长安、三原、高陵等地的行鼓最为出色。其最大特色是在行进中表演,走乡村,过集市,气势非凡。通常,由五十至七十人组成小鼓、锣、镲的乐队,配合主鼓敲击,两者之间形成一慢一快的节奏反差,造就磅礴的气势。

明代,关中咸阳地区还流传一种牛拉鼓。表演时,主鼓高高放置在牛车上,一男一女两鼓手奋力击鼓,二十多人组成的锣、镲队伍绕车前行。

牛拉鼓以主鼓人的表演为看点:主鼓人立于两米高左右的车架上,转圈击打鼓面的同时,将手中的鼓锤交替抛向空中,并稳稳接住。因此,只有技艺高超者,才能担此重任。主鼓表演至高潮时,则有手持海螺角的男子吹响号角,烘托锣鼓表演的整体气氛,气势震撼人心。目前,因牛拉鼓的主鼓传人很少,咸阳的牛拉鼓能流传至今,在省内外相当有名。此外,关中西府一带还有其他传统鼓种,包括乾县、扶风的转鼓;宝鸡县、眉县的长鼓;凤翔、岐山的对鼓;陇县、永寿的雷鼓等。转鼓要求40多位表演者身穿古装,无论队伍前行还是原地表演,锣、镲队伍基本都围绕在主鼓群周围,形成里三层、外三层的阵势。转鼓看点主要是锣、镲队伍,虽然表演者时而胸前轻打,时而左右侧打,动作变化丰富,频频变换队形,但整体鼓队的动作却整齐划一,鼓点节奏从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一个节奏,场面庞大壮观。

在东府的合阳、澄县一带,有传统的上锣鼓、五菱鼓、杆鼓、汉锣鼓等鼓种。其中,以源自汉唐时期的上锣鼓最为有名。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鼓种之一,合阳东雷村的上锣鼓最为有名。该鼓表演时,整个鼓队分成南社、北社两队,各队均鼓、锣、镲齐全,鼓手装扮奇特,有的模仿胡人、宋人,有的扮成鬼巫、神仙、孩童,不一而同。表演开始时,南队与北队相隔一至二里路,分别在各自村头表演,主鼓人轮换表演,引来大批村民围观。大约半小时后,两队在事先约定好的场地集结,村民随同,两队相遇,上锣鼓的表演才正式开始。两队先是拿出各自主鼓者的看家本领,单人对单人进行击鼓表演,显示高超的技艺,你击三下,我击五下,你击五下,我击八下,形成一种激烈挑战的氛围。如此对峙十多分钟后,各队的主鼓人会跑到对面的鼓队里击打,形成了你击我鼓、我击你鼓的混合阵势。这时,每队10多位持花杆彩旗的女性则跟随主鼓者转移,配合鼓点转动手中的花杆,花杆像火龙般飞转。各队的其他鼓手,则在原地使出浑身解数,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击鼓动作。竞赛时,主鼓人击鼓的节奏均是随心所欲,可快可慢,而锣、镲及花杆队伍必须配合主鼓节奏变化。围观群众看谁打得巧,花样多,技术高,就给哪个队伍喝彩。如此往复竞赛两三次,将锣鼓表演的气氛推至最高潮。

陕北地区的锣鼓,因与关中迥然不同的习俗和地域风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除安塞腰鼓外,宜川胸鼓、洛川猎鼓、定边鞭鼓、府谷鳖鼓等都是传统鼓种。宜川胸鼓是在腰鼓及其他民间鼓种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鼓种。因其动作技巧高,难度较大,只有民间锣鼓高手才能胜任。这种胸鼓过去由单人或双人表演,如今则演变为由二十多对男女混合表演。其特点在于主鼓者一人在头、胸及腿两侧携带四面小鼓,敲击时若行云流水,节奏明快。同时,整个团队会设计男女单人对打,男队、女队对打等表演形式,在运动中进行表演,组合不断变换。表演到高潮时,通常会有男队肩扛木架,由几组女队员在木架上击鼓表演的高难度动作,惊险奇绝,令人过目难忘。

此外,韩城的花杆鼓也非常有名。队伍中,只有一名用口哨和双手指挥的男性,其他成员都是女性。她们身着盛装,每人手持一枝三四米长、顶部装有彩色花朵的花杆,在锣鼓配合下表演。指挥者用口哨和手势,指挥队伍变换队形,表演花杆抖动、对打、空中画圆等精彩动作。同时,一旁的锣鼓队也击打出节奏强劲的鼓点。花杆鼓的特点在于动作整齐划一,高潮时,场面非常壮观,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或者一团移动的大花团,美不胜收。

陕西锣鼓

陕西锣鼓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