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是孝感的标志性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江南北与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的美称,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巍然耸立于澴水之滨的文昌阁,在历史上曾三次被毁后三次重建。第三次毁于咸丰五年(1855年),后于光绪二年(1876年)第三次由孝感在任知县蔡炳荣主持,重建于孝感城东郭家潭。民国二十三(1934年),时任孝感县长的欧阳洪烈曾主持加固维修。“文革”中,因白蚊之患,濒临倒塌,1977年终被拆除。
文昌阁建成之前,孝感历史上入京登皇榜者,仅有13人,且大多事迹平平。明万历年间,精于地理的德安府颜知府视察孝感,指点孝感的江山说:“澴川乃孝邑名胜,然孝感应科者寥寥无几,盖由城南未能异峰耸秀,难迎辛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任孝感知县的彭同魁因孝感“文风不盛”“历代少出人才”,为使孝感人文荟萃、贤才辈出,遂响应提议,精心策划、亲自选址,具体督导兴建。于是,孝感小东门外竖立起高阁一座,阁顶置一文笔峰,得名文昌阁。
文昌阁及其附属建筑物共占地约30 余亩,阁高约35米,一共五层,上面装有一宝顶。文昌阁屋面皆由红、黄、绿三色琉璃瓦所覆盖,四周有金鳌飞檐,紫铜风铃。阁顶文笔峰直指蓝天,可谓古风古色、“吞云吐雾”,甚为壮观。
说起来真怪,自文昌阁建成后,就在万历辛丑年(1601年),孝感人傅崛兴、程少宰、沈接武一举登甲及第,傅为大司农,程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甲于全楚。
建阁后的明代孝感,又有15人得中进士。
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孝感,邑中乱贼蜂起,对文昌阁斧砍锯割,弄得片瓦不留。清初,户部侍郎严正矩因病回到故乡孝感,旧地重游,感慨唏嘘。他说:“文昌阁为孝感之大形胜,此阁不复,孝感文运将江河日下。”为了让孝感人能“父诫子,兄勉弟,共相劝学,以振人文科举之盛”,严正矩倾其家资,在原址重修文昌阁。据说,共耗资白银1090两。
清代的孝感,自顺治至光绪年间,又有中进士者 59 人之多,而且还出了康熙皇帝的老师、被授予庶吉士(进士中的前列者)和大学士的熊赐履,出了光绪丁丑年榜眼、北京巡城御史、代理浙江巡抚余联元,出了同治甲戌年的会元(全国举人在北京会试时的第一名)秦应逵等名臣武将。
民国时期,孝感有不少专家学者到海外留学并载誉归国,堪称人文荟萃。新中国成立前后,孝感更是出了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郭述申,中国人民大学党组书记兼副校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胡锡奎,上将刘震、王新亭,以及北京中山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法学会顾问杨玉清等功郧卓著、名垂史册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法学家。
文昌阁是孝感早期教育的摇篮。在办学条件极端缺乏的旧孝感,雄伟的文昌阁及其附属建筑物,便成为有识之士所垂青的办学场所。1904年创办的工业预备学堂,1936年举办的私立启澴中学,1940年开办的县立中学,以及1950年开办的孝感军分区文化干部学校,皆以文昌阁为校址。先后在此执教的有王文俊、周鹤山、岳生圃、严淦垣、涂庆国、孙云裳、魏六如、汤绍和、李保初、李文田、罗素吾、胡友三、丁第山、戴绍庭、龙寿民、黄子仁、肖华诚、范仲奎、孙继华等名儒硕彦。国画家汤文选和罗超云、孙楚勋等都在文昌阁里所办的学校学习过。解放后,孝感地区财贸学校也在文昌阁也开办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