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时,安阳一带是个大战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诗里所说的邺城,又称相州,就是现在的安阳。
755年冬天,安禄山叛军自灵昌津(在今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陷灵昌及其他郡县,气焰极为嚣张。758年,唐肃宗令重臣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及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蹼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奏、郑蔡节度使季广琛等九节度使率领唐军数十万,讨伐逃往黄河之北卫州(今河南卫辉)一带的安禄山儿子安庆绪的叛军。叛军大败,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也被唐军俘获,叛军退守相州(今安阳)城。郭子仪等指挥唐军追击,驻军相州城西南。安庆绪将叛军主力投入决战,被唐军击溃,兵力丧失殆尽。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派一万多人前往救援。
唐军包围相州城,又北引河水灌城。城中井泉向外溢水,平地水深数尺,一片汪洋。叛军在房顶和树木上起居。城中粮尽,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抓一只老鼠也能卖数千钱。在此情况下,叛军仍然负隅顽抗,不肯投降。
安庆绪见形势危急,又感史思明进军缓慢、有意拖延。便派部将安太清将伪帝玉玺送给史思明,并致信愿让出帝位。史思明大喜,部下也大呼史思明为“万岁”。然后史思明指挥十多万叛军急趋相州城,与唐军在城之北相遇。
唐军虽然兵多将广,但唐肃宗害怕诸将拥兵自重,未在军中设主帅。唐军指挥失灵。肃宗还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到军中牵制。诸将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决策。诸将之中,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特别忠勇,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后中箭而死。
759年春天,九节度使率军猛攻相州城。史思明叛军驻相州城北,让军士击鼓威慑唐军,并派精骑五百截断唐军粮道。九节度使指挥唐军60万人在安阳河北布阵。史思明率精兵5万迎战。两军正准备交战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树连根拔起,对面不分物色,白天如同黑夜。唐军本无斗志,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向南逃奔,人马互相践踏,尸横遍地,辎械满路。叛军则转危为安,并白白得到唐军粮食几十万石。
相州之战,唐军死伤惨重。死亡的将士尸体被埋葬在相州城北一个南北斜长5里的大坑里,并起一大墓,名为“万人冢”。直到明代,这里还能看到“万人冢”的遗迹。
《彰德府志》卷一载:这次大战后,“陆长源、薛嵩收遗骸作大冢掩之,……曰:'万人冢'"。又载:”万人冢"在安阳县城“北十里,南北斜长五里”。星移斗转,风剥雨蚀,明朝时“万人冢”已大半平毁。当时城北父老还能确切指出唐九节度使的驻军营地。唐代相州之战与“万人冢”的事现在已很少有人知晓,但这确实是一千多年前发生在安阳大地上真实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