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浑源民间,农历七月十五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七月十五唤做中元节,老百姓俗称“鬼节”。在这一天,家家都要摆供品,烧香烧纸,默念祷告,女人们还要唱起“哭亲歌”。这一天,每一个村庄都是黯淡的,沉闷的。
浑源自古就有“七月十五捏面人”一说。进入农历七月,巧手能干的主妇都会在自己家里早早准备,为蒸面人备齐一应东西,诸如上好的面粉、点染用的丹红、连接用的交件、红枣、黑豆等。捏面人是一项独特的民间技艺,面人只是一种笼统的叫法,除了用白面捏出人的形象,还可以捏出动物、瓜果梨桃等。捏面人讲究的是捏什么像什么,它需要在生面捏制时惟妙惟肖,并且在蒸熟后不走形变样。面人的主要功用是祭祀,也是小孩子的吃食和玩具。为便于保存,蒸熟后的面人采用烤干或者晒干,能放很久。
七月天气虽然还热,在节气上已属于秋后,因此浑源民间有“七月十五送夹衣”一说。
浑源的“哭亲歌”很有特色。顾名思义,以歌当哭,在绵绵不断如泣如诉的歌声中,诉说的是后代对先人的追思和纪念。“哭亲歌”的主角一般是女人,并且是上了年龄的女人,这些女人对人生有了阅历,对生活有了感悟,尤其是那些曾经或者正在遭遇家庭不幸的女人们,更会在“哭亲歌”中尽数发泄。我曾经听过妈妈的“哭亲歌”,她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哭诉中,把生活的沉重和人生的艰苦统统述说出来,我猜想有很多是她沉积在心的一些郁闷,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无所顾忌地一并唱了出来。
祭祀是大人的事,尽管有老人吩咐不要乱跑,但天性爱玩的孩子哪里坐得住。我不信神鬼,但农村的一些怪异现象却很难解释清楚。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七月十五跑出去玩,结果莫名其妙地身上起了好多扁平的疙瘩,类似蚊虫叮咬过的一样,浑身痒痒。回家和妈妈说,妈妈取来笤帚,一边象征性地在我身上拍打,一边口中念叨:“神饭鬼饭,笤帚疙瘩子打散。”从那之后,我在七月秋祭这天,是很少出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