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甘肃静宁社火

甘肃静宁社火

地处甘肃东部的静宁县,这里的“烧社火”风俗历史久远,而伴随它演出的戏剧一一“喊牛腔”,至今仍可于曹务乡张山村见到。 张山村每年腊月至二月二期间表演的传统社火,蕴含着驱傩风俗,尤其是每年二月二的烧社火仪式,也称“断(方言,意为撵、赶跑)瘟神”,是一种典型的驱傩活动。

甘肃静宁社火

烧社火仪式进行之前,,由扮作灵官的人给每塞每户送一个“瘟神条子”,通知每家每户把灶神、家神等敬上,以备断瘟神。接到条子后,家家户户都将此条用熟鸡蛋压在灶台上(熟鸡蛋作为给灶王爷的献礼),并在灶上放一把扫帚,做好迎接社火的准备工作。然后,每家一人,手打灯笼,唱着早已装扮好的社火队(内有简单化过妆的演员及赵、王、周、马等二至四位灵官)去庙上敬抻,(敬当地所供之神,村与村所供之神不一定一样)。一般地说多骑在马上的灵官也只有在敬过神之后才能戴髯口夕其余角色和小神可以提前戴髯口,但戴上髯口的神灵便不再讲话多以示神的威严。

甘肃静宁社火

敬完神后,在庙上演喊牛腔。演完戏后,所有社火队的人(演员、灵官)及群众都要挨家挨户去断瘟神。社火队由一个提桶的老汉带领,灵官紧随其后。至每家门前夕先舞狮吹打,杂耍一番,然后进门。此家人将早巳备好的药水(由药渣、桃树尖等熬成),洒一部分在院中多然后将剩下的一部分倒入老汉的桶内,备老汉洒向村路。家人同时洒在地上的还有黄米面。此后,队伍中的灵官,手拿马棒,到此家各角落去打一阵子(包括厕所)。打完后,灵官去灶房拿走条子、鸡蛋、扫帚,宣布此家断瘟完毕,全体社火队成员转入另一家,直至全村每户居民全部转完。最后,社火队全体成员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庄内百姓一手举火把,一手不停地扬洒糜面,同时口中高喊着“瘟神爷断出门了的口号,将想象中的瘟神一直赶到村外最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之后,仍由提桶老汉带领,吹吹打打,连喊带闹,走到河边,将要社火的用具(纸狮、纸花、纸条、灵官的面具等等)由一个装扮“瘟部天官”的烧掉。烧社火仪式到此宣告结束,全体成员收锣息鼓,悄然回庄。

甘肃静宁社火

另外,张山村社火中还有一种被称为“喊春官”的仪式夕也值得注意。其演出形式是由一个反穿皮袄、手持折扇的所谓“春官”,每到人家门口都说一些吉利的话头,其内容则根据各家情况而定。所以春官这一角色一般总是由口齿伶俐的人担任,中间不乏笑话、戏谑之类,说完后,这家主人一定要给春官一些钱物作为赏赐。春官,一般是在表演社火之前,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人,春官,很受人尊敬,直到社火正式演出,祭神开始,他的重要地位才为灵官和天官所取代。

甘肃静宁社火

联系傩的发展历史及傩的特点,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张山村的烧社火等风俗继承了古代驱傩风俗的传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驱傩活动。而且张么村的某些烧社火的风俗细节,可以直接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地方:如驱傩时挨家挨户索室驱疫鬼,撒黄米面、糜面等,在《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一引《札纬》中就有很相似的记载,“方相氏……而时傩以索室,而驱疫鬼,以桃弧苇矢土,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将鬼疫赶到荒郊野外,与宋代驱傩仪极相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条云:“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十引《礼乐志》中的一段话:“……方相氏,黄金四月,蒙熊皮’玄衣朱裳……而时傩……。”与反穿皮袄的春官不无相似之处。其它如烧社火时高举火把,用桃熬药水等等,与历史上的驱傩活动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甘肃静宁社火

可以说,张山村的社火仪式,在组织形式、表演内容、祭祀仪式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古代驱傩的风貌,是一种古代的甚至原始的文代现象——驱傩的遗迹,它反映了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斗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宗教意识,即使是说唱飞杂耍等娱乐活动,也与求吉保安、乞神赐福的心理密切相关。

甘肃静宁社火

甘肃静宁社火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