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人历来被人称为“福清哥”,这个称呼从何而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因为福清人口多、土地少,十年九旱,没有东西吃,常常吃番薯配不值钱的小鱼干——“蚵仔”,所以叫做“福清蚵”,把福清人比作那命“贱”,不管放在哪里,都能生活下去的“蚵仔”。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福清哥”称呼的由来。不管是否确实如此,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是对“福清哥”比较主流的认知。
穷则思变。解放前,一些人就越洋过海,闯荡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国,赤手空拳打拼下一份家业,成为被过去“福清哥”所仰慕的华侨。而这些华侨经常汇款回来兴办公益事业。
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出国是不可能了,许多青壮年就全国各地到处打工。那时打工主要是开山炸石挖土修路等这样一些苦力活。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就怀揣那一点可怜的辛苦钱回家,在沿途的车站用草席一铺,那就是“旅馆”了。上世纪60到70年代,同一个铁道兵部队曾打破常规,连续三年在福清征兵,只是因为“福清哥”能吃苦。
那时的“福清哥”穷困潦倒,被其他地方的人看不起;而许多人走出家门也不敢承认自己是福清人,怕人家叫自己“福清蚵”,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改革开放使“福清哥”久旱遇甘霖,他们善生存、能吃苦、敢打拼、会经营的特长有了充分施展的舞台。先是全国各地,他们到处捕捉商机,到处承建工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在全国各地建了无数的加油站,后来成为中石化、中石油收购加油站的重要对象。对于“福清哥”,国内的舞台还是不够大。所以,趁着国门大开的机会,不管远隔重洋,不管天涯海角,凡是有人的地方,他们哪里都敢去闯一闯。据2020年侨情普查,福清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分布在115个国家和地区,其总人数已近8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在福州机场接机时,在国际航线的出口处,常常挤满叽叽喳喳说着福清特有方言的接机人群。“福清哥”见诸媒体的报道也不断增多,几年前在菲律宾遭绑架的是“福清哥”;在阿根廷商店被洗劫的也是“福清哥”;在南非被枪杀也是“福清哥”;在爱尔兰因雇主无视人权而被海水淹死的也是“福清哥”……尽管前面的路艰险莫测,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什么都挡不住“福清哥”走向世界的步伐。
如今回到故乡,许多人家都摆设着地球仪。有人描绘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老花眼镜,正坐在厅堂里,一边轻轻拨动怀中的地球仪,一边对身边的小孙子孙女喃喃细语:看,这是日本的横滨,你舅公在那里开餐馆;这是英国的伦敦,你表叔在那里读博士;这是南非,你姑丈在那里投资开矿;这是阿根廷首都,名字长长的,叫“布宜诺斯”——噢,还要加上“艾利斯”,你老爸的超市就开在市中心呢……为什么福清人对地球仪情有独钟?原因很简单:因为“福清哥”的眼光不止是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止是自己的家乡,而是世界各地;凡有海水处,必有华人,凡有华人处,必有“福清哥”。
在国门大开后的新一轮出国移民潮中闯荡世界各地的“福清哥”,他们秉承老一辈华侨的光荣传统,迅速成为驰骋全球经济领域的一支劲旅。他们以更远大的抱负和更雄厚的财力回报乡梓,成为推动福清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福清,这昔日的“番薯县”,之所以能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并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之列,成为海峡西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成为闽都福州最为壮观的南大门,全世界的“福清哥”功不可没!
闯荡在五洲四海的“福清哥”,他们跨越的不仅是地理领域,还有他们的精神领域,他们扩展的不仅是经济实力,还有他们的灵魂世界。他们的贡献,也早已超越家乡,超越东南沿海。
“福清哥”的“哥”其实是没有性别、年龄之分的,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老是少,都是“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闯荡世界的都不乏巾帼女“哥”。在北京奥运会上为国扬威的沙滩女排薛晨,中国女排名将徐云丽,女子跳高名将郑幸娟等均来自福清,这些“福清妹”也为“福清哥”添上一笔绚烂的色彩。
现在,“福清哥”再也不是“福清蚵”了。因此又有人认为,福清人自早就是喜欢创大业、做大事,喜欢当大老板,喜欢当大哥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做“哥”,所以,就叫“福清哥”。
无论如何,“福清哥”正在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胆魄,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洗刷自己曾经的耻辱,创造自己的辉煌和光荣。这“哥”字,一字千钧,金光闪烁,它是历代福清人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用闯荡五洲四海的眼光胆魄,用患难之际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肝义胆写就的,它凝聚着全世界福清儿女的精气神,是全世界所有福清儿女心中不倒的旗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福清哥”,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全球五洲四海的大舞台上,大胆地往前走!
福清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