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坪“装故事”是湖坪王氏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受乐安民间群众喜爱,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2020年被批准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湖坪汉上王氏景烈首修谱记载(第44页):“北宋初年,先祖王延年经山西太原迁吉水带源,后经商路过湖坪,见湖坪地势开阔,草木繁茂,以为修生繁衍之地,即将本家数十口迁入湖坪开基,果然家丁兴旺……
明万历年间,突然瘟疫流行,人畜死伤无数,当请道士说法,言瘟神恋其土不肯离去,需拜请降妖凶刹神绕村巡游七天七夜,方可驱走瘟神。因此,王氏族长依据山西“装故事”的习俗,让村中十余名年轻人分别装扮成“钟馗”、“铁脚”等刹神,敲锣打鼓,摇旗呐喊,连续七日七夜方将瘟神赶走,湖坪村从此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为了纪念驱瘟成功,尔后每年中秋节期间则举行“装故事”活动,随着势态发展,“装故事”不再是单纯的驱瘟避邪形式,而逐渐演变成一种祈福酬神的民间娱乐活动,所装扮的故事情节也增加了众多历史英雄和传奇人物,为了彰显造福子孙万代,增加娱乐气氛,故事人物一律由1—3周岁儿童装扮,据说原先挑选参加“装故事”的儿童还必须出自村中有一定身份的人家,平民百姓难得机会,(后来这种规矩被打破),按村中群众说法,参加过“装故事”的儿童胆子大,无病无灾,能健康成长,原先会遗尿的小孩“装故事”后不再遗尿,因此,家家户户都争着送自家孩子参加“装故事”,以求健康成长,今后有出息。
“装故事”传统活动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五,一个月前, 村中王氏七房的主事人分别在本房各家精心挑选数名身体健康,面貌清秀的1—3周岁男女儿童,于初九早晨,集中到王氏宗祠前,按照故事情节的要求,由其它主事人帮助儿童穿着打扮起来,(过去画脸谱现在一般不画),所有的服饰头盔都是根据儿童身材特制的,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莽袍折裙盔样样齐备。
主要装扮的故事有:三国系列(空城计,孔明借东风,刘备招亲, 吕布戏貂婵等)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白鹤楼醉酒,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娘教子,打渔杀家等,(以前保留的故事本上记载有30多出故事装法)。装扮好后,其中一位刚满周岁的女孩要绑扎在故事架的上层铁拄上,铁拄顶上有一座位和C型护杆,用软丝带固定,下层故事架上站立2—3位装扮人物,每台故事架由四名壮汉扛抬,一人手持长长的T型木杆随后,以保护故事架上层的小孩,调整其动作或送水其喝。
开始游行时,每台故事架前由十面红、黄、绿三色彩旗开路,一支十余人组成的乐队押后,乐器有二胡、笛子、月琴、笙、唢呐、号筒以及锣鼓等打击乐,演奏的主要乐曲有“南词头”:、“钻山龙”、“八板” 、“金鸡禅佛”、“麻婆子”、“枫树情”、“倒挂廉”“糜风细雨”、“纺线”、“介宝”、“五句半”等。,最多时出12台故事,最少不得少于7台,一般白天在集市街道上巡游,观看者人山人海,并纷纷向故事架上抛掷糕点、水果、红包,以示赞赏祝福,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到了晚上,重新装扮起来,打上灯笼、火把、“窑笼”(一种铁制网状用松柴点燃的农家照明工具),吹吹打打,走村过户,到邻近村庄玩耍,长龙般的火把队伍,在夜色中别有情趣,整个活动在中秋之夜回门结束。
“装故事”是乐安民间群众十分喜爱一项民俗活动,其规模之大,延续之悠久,保留之完好,在江南一带比较少见。它的特点是:
1、人物众多,服饰华丽,故事性强,场面热闹;
2、伴奏乐曲很有特色,既有高雅的宫廷乐曲,又有通俗的民间小调;
3、传统家族式的传承方式,被视为传家之宝而世代延续不断;
4、群众自发参与积极性高,表演者与观看者互动性强;
5、表演者主要是儿童,对其健康成长有益;
6、参与者男女平等,在封建社会里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突破。
具有以上特征的“装故事”民俗活动,对于研究古代群众性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儿童参与的活动,如儿歌、儿童舞蹈、儿童戏耍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不可多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