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乐户”是指以歌舞演奏为业且身份低下的艺人,把掌管音乐礼仪的官吏称作“乐人”。今之“乐人”则泛指从事歌舞演奏行业的艺人。远古时,乐户主要从事宗教祭祀礼乐,到了周文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完善。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套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古时礼乐神圣高雅,而乐户却属于“贱籍”。到了清雍正朝,为了融合满汉关系,才将乐户的“贱籍制度”加以削除,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乐户微卑的社会地位。
在富平,人们把专门从事丧葬礼乐演奏的乐户(乐人)叫做“龟子”。乡下人家遇丧事,一般请六口或八口“龟子”,家道殷实些的则请十二口或十六口“龟子”不等。过事请“龟子”,当面寒暄多尊称“乐人”,即文雅又体面。背过“乐人”,则习惯说“龟子”。昔时从事“龟子”者,多为上年纪的老人。一帮或光头或留须的“龟子”,或击鼓或拿镲或吹箫或吹唢呐。在众人的叫好声中,鼓起腮帮子,眯着小眼睛,使足了吃奶的力气,把唢呐吹的震天响。把式吹到妙处,索性手执双唢呐,吹奏出激越高亢,或凄凉委婉的曲调,便博得满堂喝彩!过去,我一直以为这“龟子”是贬义词。乡下人骂奸诈懒惰者,“奸得跟龟子似的!”小时候去事家看热闹,是不敢多说话的,生怕说露了嘴,惹得“龟子”不高兴。
其实,“龟子”称谓源于古龟兹(qiu ci)国。“龟兹”是古代中国西域的一个小国,其遗址在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汉元康元年(前65年),龟兹国王携王后首次来长安朝贺,成为西汉的附属国。此后龟兹国与东汉、北魏、隋、唐、宋、明、清等历朝各代,都保持着密切地友好的关系和往来。唐代在龟兹国设安西都护府,乾隆二十三年(1758)龟兹国正式划归大清版图,定名“库车”。从西汉至唐代,龟兹人陆续迁往陕西关中或陕北定居,规模时大时小,人数或多或少,随后与当地的汉人通婚,逐渐汉化。
龟兹人能歌善舞,擅长鼓乐唢呐演奏技巧,迁入内地后其优势得到了广泛传播。龟兹音乐对隋唐时期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的发展繁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演变为佛曲。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西望长安》专题片,解说:“唐代与西域各国来往密切,长安城里西域少数民族人数约占50%,其中迁往内地的龟兹人很多。唐高宗咸亨年间,曾在陕西富平县境东北隅的美原一带划出土地,安置龟兹人定居。”古时美原一带台塬幅员辽阔,山清水秀,其地形颇似西域龟兹国。龟兹人迁居于此,依山傍水,世代繁衍,逐渐扩展至临近的蒲城县、大荔县等地。龟兹人的后代多姓白,今已汉化。龟兹人落籍富平,对当地民俗及丧葬礼仪影响很大。尤其是龟兹人的唢呐鼓乐,曲调悲哀,如泣如诉,非常有感染力,很适合丧葬礼仪场合演奏,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迄今富平美原、老庙、薛镇、曹村等沿山一带,从事乐户职业的人相对多一些,而且吹奏技巧均属上乘。
因唢呐属于西域乐器,古时从事唢呐演奏者多为龟兹人,所以当地人就把乐户(乐人)称之为“龟兹”。又因“龟兹”一词多音,作为国名念作“龟兹(qiu ci)”。从字面上看,亦可念作“龟兹(gui zi)”。久而久之,“龟兹(gui zi)”称谓逐渐演化成谐音字“龟子”了,一直延续至今。这大概就是富平人把乐户(乐人)叫“龟子”的来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