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民间素重婚姻嫁娶,视此为人之终身大事。
旧时,肥西民间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礼教束缚,多为父母包办或左右。在联姻前,必先经媒人或曰“红娘”从中介绍说合,讲究明媒正娶。谚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说妥之后,即可约定婚期,通称“订婚”,俗称“订亲”。具体做法是:由男家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饮订亲酒,吃订亲饭,并通过媒人,将具体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礼等事宜,与双方谈定,所谓“男计奁资,女索财礼”。一切定当后,由男家将婚期写成正式期帖,连同彩礼,一并通过媒人传送女方家庭,曰“下期单”,又叫“下日子”、“起红”、“对月礼”等,以便让女方家庭如期备办好嫁妆,适时嫁女。
结婚之日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其婚礼既热闹又隆重,有许多俗尚。旧时,肥西民间常在是日晨,由男家早早请来媒人,带着彩礼(多为四副挑子,礼品有禽、鱼、肉、烟、酒等)、花轿、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一路吹打,热热闹闹往女家迎亲。新娘在出嫁日,则沐浴、梳妆、戴花、更新艳之衣。由福寿齐全的年老长亲为其咏诵,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当女家闻迎亲人马来到,即刻点放爆竹,表示欢迎,然新娘子的房门却紧闭不开。这时,男家人或媒人要从门缝向内递开门钱,俗称“门缝钱”。门缝钱又有“梳头钱”、“爆竹钱”、“开面钱”等很多名堂,故往往不向门缝内递三次五次钱,新娘的房门是不会打开的。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钱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价的,不是男家轻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一俟新娘房门开启,新娘则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门上轿,俗谓此是为免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待起轿时,新娘要在轿内泣哭有声,表示对父母情深;其母亦哭泣相送,表示对女儿难舍,谓之“哭嫁”。花轿起程后,女家习俗是向门外泼一盆水,叫做“嫁出去的丫头,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如一汪清水,纯清如洗。女家的陪嫁品则随花轿之后,新娘的兄长送花轿上路,一般送至村口路头即返回。
迎取新娘的花轿,经一路吹打,将至男家时,男家迎候之人远远即放鞭炮迎接。花轿于男家门前落地后,常由一高寿老太和一年轻貌美妇女上前揭开轿帘,搀扶新娘下轿,引新娘步于男家铺就的垫物(米袋)上,入室进堂。米袋席地递传,名曰“传代”。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高堂,次交拜,然后由一执烛者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
当天婚宴之后,尚要于洞房进行“闹房”活动。闹房时,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年幼辈长,竞相嬉戏逗乐逗趣,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难从之为,也不许生气。其间繁规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做法、说法等名堂,既多且杂,不胜繁录。但闹房的主旨,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因旧时男女婚姻多为包办。
新婚之日,赠客礼常为花生喜果之类,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贵子、子孙兴旺。新婚翌日,新娘于晨起拜见亲友郎舅。第三日下厨,做肴馔献翁姑,行盥馈礼。
在男女新婚后,俗尚“看三”,即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新郎则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女家谓此为“接姑娘回门”、“接生亲”。是日,女家要备办宴席款待新姑爷(新女婿),并要邀请至亲长辈相陪。席间,有戏耍新姑爷的一些俗尚。其做法是:作陪人乘新姑爷不注意时,向其碗内加饭加菜,有意识将辣味浓、咸味浓的菜夹于新姑爷碗内,饭菜一旦放到新姑爷碗内,新姑爷必须吃掉,不能剩下,否则就是对作陪人不恭。若新姑爷实在难从,客人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饭菜强倒于新姑爷衣袋。这类做法,目的都是为了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以此逗乐。另外,还有将胭脂、口红等,强抹于新姑爷脸上,而且不让其洗掉。此种戏闹,俗尚不分男女长幼,虽有过火,新姑爷也得高兴领受,唯求一乐。
说媒 近年来,农民纷纷进城“打工”,使农民青年择偶面大为拓宽,城乡青年多以自由恋爱为主,也有请人说媒。城镇青年不少不请媒人,只是两家共同商量着办,或临时请个至亲好友充作“媒人”,走下过场。
看门楼 现称“看家”。经人介绍之男女双方要先见面相处,若第一印象尚可则互留电话号码。两人经一段时间了解后,男方再携礼物去女方处邀请女家父母至亲来“看家”,两家父母见面,酒饭招待。
定亲 男方带礼品邀请女方代表来家设宴招待,同时请一些亲朋作陪,以公布恋爱关系确立。同时,还要送未婚妻礼物,如衣服首饰等。
定婚期 或曰“起红”、“下日子”。男家带来礼品、礼钱,女家请来亲朋作陪,称“吃太平喜酒”(此次不需出礼金),同时定下结婚日期。女方开出礼单(结婚时所需物品),交由男方逐一落实。
通常,男方准备一套新装潢好的房子是少不了的。再置办配套家具、彩电、冰箱、空调、电扇,也有备电脑的。女方家陪嫁品有床上用品、洗漱卫生用品、洗衣机,也有陪微波炉、电磁炉、煤气灶、摩托车等。近年富裕人家也有把小汽车列为婚嫁必备物品的。现在独生子女多已到结婚年龄,因双方家庭经济条件好,出现男方购房,房子里一应俱全的电器设备或大件物品由女方购置。还有的男方家庭好,女方就以金银、玉器等贵重饰品作陪嫁。婚前男家还得出钱拍婚纱照,花费七八百元至三五千元不等。
嫁娶 大致礼节照旧。只是轿子变成了轿车。城镇人结婚动辄就是十多辆。结婚当天新娘起早到理发店做发型、化装,穿洁白拖地的婚纱装,也有着红色衣裙。出嫁坐红色小轿车或较高档次的轿车,前后有迎亲的小轿车队和装陪嫁礼品的敞车队。
婚宴 农村一般在家操办,酒席分批摆,吃几席再撤换几席。城镇均在酒店订席。如遇“五一”、“国庆”,城镇各大酒店爆满。婚礼仪式有专人司仪主持,新人入场燃放礼花、爆竹。男、女双方父母或代表、主婚、证婚人发言。席间,新郎、新娘由娘舅带领到各桌敬酒。男方父母亦然。酒宴结束,要向每位客人发礼品一袋,内装糖果两小袋,香烟一包,糕一条,护肤品一瓶,手帕一只。晚上闹新房,过去本地农村还有“道好”(一人领头说吉语,众人相和),如“看看新娘房啊”,“好!”,“红漆柜呀红漆箱啊”,“好!”……
回门 过去新婚第三天“回门”,新郎陪新娘一道回娘家。回门第二天一早,岳母要煮一碗糖打蛋给新女婿吃,称“精屁股茶”。现在有在婚礼后第二天回门,第三天男家请女家父母来“看三”,并设酒宴招待。有的地方“回门”当晚新娘新郎须回男方家居住,寓意“不空房”。
当地一般亲朋出人情从1980年代中期的30~50元至现在的100~200元,甚至数千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