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广西全州传统婚俗文化

广西全州传统婚俗文化

a1

全州历史上分属湖广及粤西,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融合之地,深受两地的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传统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和科学,主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全州虽然存在瑶、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但汉族还是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在此所提的全州传统婚俗,指的是全州汉族人民大多数地方过去惯用的婚俗礼仪。

一、全州传统婚俗礼仪

全州传统婚俗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大致相同,但也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显示着全州地方民俗特色。

(一)议婚

在传统的全州婚俗中,与中国汉族传统婚俗一样,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旧时男女之间连基本的接触都不敢有,更不可能有自由恋爱。因此,在解放前,尤其是封建统治时期,全州的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开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间的感情确立,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依凭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在全州,农村议婚中有一个重要程序:

第一、媒婆设想,两边游说。所谓“媒婆媒婆能讲会说。”媒婆首先根据男女双方的具体条件,分析是否,或者媒婆受男女一方父母之委托,到另一方去游说,试探,查访情况。

第二、媒婆牵线,双方见面。媒婆通过游说试探,认为双方有一定的意愿,便约定时间地点见面,男女双方在亲戚朋友陪同下,试看对方,认为人不错,再共同相会交谈,通常情况是男方请女方吃米粉。吃完米粉后,初战告成。然后,双方通过多种渠道打听对方的情况,查历史,访家境,识品行。

第三、女方看旦,“看旦”又名看家门、查家。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花姑娘”的姑娘在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期间由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看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二)定亲

在流传已久的全州传统婚俗中,定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媒人的奔走之下,如果双方父母都满意了,男女二人便可定亲。定亲在全州被称为“下定”,而对于女子而言也称为“放旦”,即放定在某个地方的意思(在全州话中,‘旦’就是地方的意思)。

定亲的首要工作就是“合八字”,即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过,看是否有相克的情况,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帖,作订亲的凭据。合八字在旧时全州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它不但影响到夫妇的幸福,而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为据说如果女人的八字“克夫”,结婚后丈夫就难免一死;反之,如果男人的八字“克妻”,结婚后妻子也难免一死。女人的八字如果犯了“扫把星”,结婚后便会使丈夫家里不断发生乱子。

由于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全州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合八字”的谚语,如:“黑鼠黄牛两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等。按照这些谚语的说法,如果生肖相克便不能成婚,如相配则被认为是美满姻缘。旧时的全州人,无论贫富都对此深信不疑。只有“八字”合好了,才有下文,也就可以下定了。下定后,接着看日子,选定黄道吉日,先征求女方意见,意见一致后,定下婚期。

婚期定下后,男方需准备好担子,担子内包括糯米做的粑粑、酒、肉(肉要正菜,即猪的腿肘子肉)、布(一定要四匹)等,来到女方家宴请女方的近亲,定下婚姻关系。叫送担。

然后报日子。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人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婚帖面写预报佳期,期书要求书写18字,每边各9字,叫天长地久。在媒人的说服下,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

尔后男方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日子定下了,这门亲也算是最终确定了。

(三)结婚

1、婚礼前的准备

定亲之后就要开始做婚礼的准备工作了。由于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的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也比较复杂。

在婚礼前的日子里,男女各自为婚礼而筹备;男方主要是在物质方面要做足准备,而女方除了要准备好嫁妆以外,还要努力做鞋,要赶在出嫁前做出很多双鞋,用来送给自己的父母亲人,媒公媒婆,未来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等。

另外,在出嫁前,女子便开始“哭嫁”(有的地方叫“催早”),每天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便要哭一场,哭诉的内容大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不能常伴身边的愧疚、对父母家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等。女子的母亲通常都会陪哭,哭的内容主要是教诲女儿出嫁要从夫,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要惦记家里等等。

2、婚礼过程

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非常隆重,前后要办上三天。头一天男方家里便开始搭灶、杀猪、打酒,准备酒席。

第二天,男方要赶猪赶羊、送酒、大饼、果盘和鸡鸭等家禽去女方家,供女方家里宴请宾客,同时,还要送去为新娘准备好的嫁衣头饰,这是确保翌日顺利迎娶新娘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全州历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双猪双羊换架梁床,四鸡六鹅换床被窝(即被子)”。男方送去的物品上面都要放上贴有红纸的柏子青,喻四季长青。而这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出阁前的大日子,因此也非常隆重,不但要把重要亲戚都请来喝喜酒,还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在这一天的晚餐期间还要由两位陪花姑娘(即伴娘)陪同,新娘在堂屋中间,双膝跪地,向客人们拜请“压笼钱”(因拜得的钱要压在箱底而得名,实际是女子出嫁后的私房钱),全州话中还有一种说法称为“拜姐钱”。

另外,全州县还流行一种叫“坐堂红”的风俗。男女青年结婚的前一天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方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第三天,是结婚的“正日子”。所谓“正日子”就是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程序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迎亲

这日一早,在新郎的带领下,迎亲队伍便前往新娘家迎亲。迎亲队伍主要由新郎、新郎的几位亲友、媒婆、陪花姑娘(有的地方叫引姑娘)、鼓乐队、还有轿夫组成。轿夫抬着花轿,花轿左边贴着轿门对子,待女方对下联贴右边。轿门对子,男方始,女方对,考女方是否有能人。如果时间仓促,女方无人相对,男方便献出下联。轿门对子留下很多佳句名言和笑话。

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女方的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拦轿”习俗是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的残留,最初的涵义是为了保护自家女子不被异族部落抢去,但经过久远流传,在全州已经演变成新娘家人对女婿的一种磨练以及对新娘的不舍了。进门后,新郎先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女方祖宗、拜亲家。然后在新娘家吃过午饭,下午才接新娘走。新娘临走前用雨伞躲着,由自己的兄弟背着拜过祖宗,才能上轿。上轿前还需“哭嫁”一番,这次哭嫁要比先前每天早起时的哭嫁更为热烈,全州俗称“哭新娘”,哭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婆和接亲之人,也有的表达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愤怒等,词意恳切,曲调委婉。

在全州,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为人笑其忘本。这时母亲往往也陪着一起哭,母女俩难分难舍,新娘迟迟不肯上轿。上轿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男方吹离娘曲子,女方吹娘送女曲乐鼓掀天,热闹非凡,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继续号啕大哭,以示依恋。为了赶上吉时,男方带来的媒婆和陪花姑娘便努力劝新娘上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要强拉上轿。上轿以后,女方还要派出两位小孩来“压轿”,一般是一男一女,喻为“金童玉女”。“压轿”也是表示女方家长和亲友对新娘的不舍,因此,压轿的小孩一路上都会吵着轿子不能走得太快。在迎亲队伍走一段路程后,新郎就会掏出红包给压轿的小孩,让其下轿,自行回去。如小孩不肯下轿,新郎就需再添打赏钱,直到小孩满意下轿为止。在来回的路上媒婆都是坐轿子的,一般新娘坐的是八抬大轿,媒婆则坐四抬小轿。

②接亲

在迎亲队伍快到家时,男方这边便派出接亲的队伍在家门口接亲。接亲的主要任务是由一位有子有福、能说会道的“接亲婆”来完成。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福禄双全的女人来做“接亲婆”,主要是因为旧时婚礼常常忌讳命途多舛的人参加,所以需要这样一个命好的妇女,图的是个吉利,是希望新娘将来也能像“接亲婆”一样大福大贵。当花轿在家门口落定时,陪花姑娘将新娘扶出,这时,“接亲婆”便端着一个米筛上前在新娘的头上转几圈,再抓一把米扬手撒在新娘的头顶,意为替新娘压惊辟邪。

另外,米筛里除了米以外还装着一把尺、一盏灯、一块红布。一把尺,喻为让新娘在进夫家门前先衡量一下自己,日后言行要自重恭谦;一盏灯,预示着新娘来到夫家人生路将越走越亮;一块红色的布,是代表新娘的婆婆来与新娘会面(之所以不是婆婆亲自出来迎接,而是用一块衣布来代替,是因为这样既行了见面礼,又端起了婆婆的架子,给了媳妇一个下马威),此外,还有四朵贴有红纸的柏树青,新娘见到柏树青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同样贴着红纸的四朵四季青,撒在柏树青中间,意为与新郎会合。

③新娘进屋

新娘在进洞房前,必须先解开事先系在房门上的两个红绸结中的一个,另外一个由接亲婆代为新郎解开,喻示新娘新郎都愿意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日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新娘才能进新房,进新房后坐在床上,这时家婆才亲自出来,用梳子象征性地为新娘梳梳头,表示对新娘的关爱,而新娘则需行磕头礼,表示感谢。家婆走后,有一个小孩会端出一盆清水来到新娘跟前,请新娘洗手,意为替新娘接风洗尘,新娘洗毕,会丢九个铜钱(解放后铜钱渐少,便用硬币代替)到盆里,表示对小孩的打赏和感谢。接着,小孩又端出一杯糖茶,请新娘喝,新娘喝过以后表示日子就会甜甜蜜蜜。礼毕,新娘便坐在房中,等待拜堂。在等待的过程中,新娘只能端端正正地坐着,千万不可躺下,躺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常卧病在床了。

④拜堂

拜堂一般是在黄昏时段。在拜堂前,全州还流传着一种叫“讨钥匙”的风俗。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的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红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新郎请新娘出来拜堂,先拜天地,二拜祖宗、高堂,再拜亲友,从至亲的外公外婆舅叔姑姨一直往下拜,拜到哪个亲友时,哪个亲友便出来在新郎新娘面前丢个红包做礼钱,并说些祝福的话。礼钱不论多少,只表心意。拜堂完毕后,新郎再把新娘送回洞房,晚宴席间,只由新郎出来向前来道贺的乡亲故友敬酒道谢。

⑤闹洞房

在全州,闹洞房另有别称,称为“喝抬茶”、“吵茶”或者称为“吵房”,全州人闹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热闹喜庆。吃完晚饭,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提着自己准备好的一锅菜和四个盘子(即四盘瓜子花生等小吃)来吵茶了。先是轮番敬新郎的酒(自己带来的菜就做敬酒用),每敬一杯酒都要以诗的形式讲一句“彩话”,也称为“呓诗”,呓不出来的,或者呓得不好的,新郎可以不喝酒。待把新郎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喝抬茶”。“喝抬茶”的意思就是要新郎新娘两人合抬一杯茶,轮流敬给在场的每一位喝,但被敬的人并不会轻易就喝下这杯茶,而是要出尽难题先把新郎新娘戏弄一番,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把茶喝下。吵茶的人所出的难题应有尽有,完全不顾新郎新娘的感受,如果新郎新娘不肯照做,就点鞭炮往新郎新娘脚下丢,直到他们乖乖照做为止。因此,往往到天亮也没有办法敬完所有人的茶,所以吵茶通常都是要吵到将近天亮,大家才肯散去。新郎新娘只能在天亮之前睡上一两个小时。

翌日,新娘还要早早起床,去催促长辈亲戚们起床,并为他们端上洗脸水,以示尊敬。早饭过后,新娘还要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陪嫁箱子打开,一一向亲友展示自己的嫁妆、衣物和有多少“压笼钱”。然后亲友们便相继离开。整个婚礼也算完满结束。

(四)婚后

在全州,新娘在婚后的三天是绝对不能洗碗的,因为全州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新娘如果在新婚还不出三天便洗碗,以后就会败家的。但除了洗碗,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听家婆吩咐。婚礼过后七天,新娘娘家会来一个兄弟接新娘“回门”,即回娘家住。新娘临行前,由家婆做好担子,作为礼物带回娘家。新娘接回家住七天后,再由其兄弟送回,回来时带回娘家做的担子,表示回礼。

广西全州传统婚俗文化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