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早在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三皇五帝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此建都。此后夏朝、商朝、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相继在此建都,故安阳被誉为“七朝古都”,其境内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
1、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2、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位于安阳市清凉山东南麓,此塔建于唐朝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之间,素有中国第一华塔之称,塔基乃北齐时物,平面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砖镶嵌,基座外缘有散水。就基座残迹看,雕砖图案有力士、乐伎、飞天、滚龙、飞雁、帐幔、花卉以及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拱等达30多种。
中国古塔数以千计,各具特点,为全国之最者当亦很多,但就装潢华贵、绮丽堂皇的花塔而言,唯修定寺塔当之无愧。
安阳市西北35千米清冷山东南麓修定寺原址上,挺立着一座华美壮不雅的古塔,俗称“唐塔”,别名“修定寺塔”。门楣上雕刻三世佛,故名“三生浮屠”。此塔建于唐代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之间。1982年国务院将其发布为第二批国度级重点文物珍爱单元。
安阳修定寺塔,不管从它的造型到构造,或从结构到工艺,都别具匠心,不愧为我国古塔中之珍宝。它对我国古代建筑史、艺术史、平易近族史、宗教史的研究,和建筑物的抗震防震,都有着极为主要的意义。
修定寺塔,建造艺术极为罕有,系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因塔身外面遍涂一层桔红色,故又称“红塔”(现红色年夜部份已脱落)。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约1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份构成。全塔遍嵌高浮雕砖,仅塔身四壁就用模制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和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各类型制的雕砖3775块、图案76种,装潢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不留一处空白。四隅装有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登副柱。上檐外挑,构成雨棚,凹腰葫芦饰为顶盖,远看表面如一顶座北朝南华贵的方轿。
塔基乃北齐时物,平面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砖镶嵌,基座外缘有散水。就基座残迹看,雕砖图案有力士、乐伎、飞天、滚龙、飞雁、帐幔、花草和仿木建筑构造的斗拱等达30多种。工艺细腻,细腻入微。
须弥座以上为塔身,塔身为四方形,构图为佛帐雕饰。四外壁均为雄厚多彩的雕砖嵌砌,题材十分雄厚。上为托塔力士,铺首衔环联缀琉苏华缨,网眼垂穗成飞沿。每边垂挂着团花编织系银铃的六条彩带,轻巧飘摆。彩带之间,有美丽的人物,雄壮的动物,漂亮的花草织缀成伟大的帐帷。空间以蔓草、团花弥补。南壁辟拱券门,额头兽面镇守,券伏左为青龙吞云,右为白虎吐雾。两侧侍立四臂金刚,脸部狰狞,满身筋肉隆起,两手向上各执兵刃,两手向下舞动扩大,勇武强悍。此塔身构图讲求、构造严谨,是以远览整体,古朴风雅,肃静绮丽,近视则繁缛密致,精致绝妙。
3、安阳天宁寺塔(文峰塔)
安阳天宁寺塔位于安阳老城西北天宁寺旧址,建于后周文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特征是上大下小,呈伞状,这在我国古塔中极为少见。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
天宁寺原建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天宁寺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元、明、清三代都重修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任彰德(今安阳)知府黄邦宁,主持重修天宁寺和塔。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相呼应,二者可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文峰耸秀”四字,于是此塔又叫“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
天宁寺塔系八角五级楼阁式(也可视为密檐式)砖塔,高三十八点六五米。下为高二米的砖砌台基,塔基周长四十米,砖身木檐。八角形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塔身底层南辟拱券门,东西北三面为假门。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正南面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释迦佛说法像;西面为悉达多太子诞生图像;西北角是释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东面为释迦佛涅磐像;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每层檐下置砖雕斗拱。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每层出檐斗拱不尽相同。八角檐头系铜铎。增至塔顶为一大平台,台中有一须弥座,座上砌十米高喇嘛塔为刹( 塔刹为高10.8米的喇嘛式塔,刹顶为铜质十三天)。塔刹周围有一平台,可容二百余人。平台四周有高一点二米的女儿墙护围。安阳天宁寺塔塔内有七十二级梯道直通塔顶。
天宁寺塔的造型结构,介于单层多檐和多层塔之间,下小上大,较为特殊,为我国古塔中罕见实例。正因于此,或称其为楼阁式塔,或称之为密檐式塔。塔的正南门前有一平台,高约二米。
2020年6月,安阳天宁寺塔被公布为河南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安阳天宁寺塔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明福寺塔
明福寺塔位于原滑县老城明福寺山门以南二十米偏西处。现存为北宋早期建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塔高九层,八角亭子顶。后遭雷击,五层以上倒塌。民国18年(1929年),当地人集资修复至七层,塔顶改为桃状。
明福寺塔又名千佛塔,位于滑县老城明福寺旧址上。
隋朝仁寿年间,滑县有户人家,户主姓杜叫明福,他们全家一心向善,虔诚拜佛,舍出自家宅院建为佛寺,人们用他的名字作寺名,从此有了滑州明福寺。其后寺院不断扩大,松柏苍翠,殿宇密布,暮鼓晨钟,香客如织,大唐宝历二年(826年),寺里建起明福寺塔。后几经战乱,寺院荒废。
明福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八面,原高9层,后遭雷击仅存5层。1929年募捐修葺,改为7层,并改原八角亭式顶为桃状顶。现塔高 40米、径6米,塔身每层出檐两级,外壁砌有圆龛坐佛。顶层挂铜风铃24个,微风吹动,叮当作响。塔内有石阶,塔外有蹬道,盘旋而上,塔顶如一仙桃,游人可由塔内蹬阶盘旋而上,直达塔顶,眺望古城风貌。
明福寺塔是省内乃至全国所见不多的大型佛寺砖塔之一。1963年,明福寺塔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