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阳村是合阳县东乡有名的大村庄,村里有一样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编织柳条簸箕,远近闻名,所以人又称“簸箕村”。村里有一条姚家巷,还有一条小姚家巷。在这两条巷道里有一种独特的年俗——打喜。打喜源于何时,已没人能说得清,但年年都有,除过“文革”中“破四旧”时停过一两年,一直延续至今。巷名姚家巷,但如今姚姓人家已经不多,凡居住在这两条巷里的,不管是姓姚,还是姓刘、姓秦、姓王的人,都热心参预这项活动。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进祠堂祭祖之后,那些巷院中的热心人便把先一年添了男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父亲)集合到一搭,用勒麦车的大绳串在一起,就像顽皮的孩子用细线串蚂蚱一样,拉着在巷道里游行。喧天的锣鼓在队伍前导引,大绳的前端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拽着,后端则有人拉着。走上一截路,前后两人交换个眼神,拉紧大绳用力一抡,那些被大绳拴住的人便东倒西歪,颠翻在地。有的人有经验,两手抓住大绳,随绳的摆动前仆后仰,却就是跌不倒。跌倒的人任你穿着过年的新衣服,也会滚一身土或者雪泥。看着这些人的狼狈相,看热闹的在一旁拍手大笑,巷道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跌倒的人狼狈归狼狈,却不能动怒,更不能发火,因为大家是为你恭喜,为你祝福,如若你给大家个难看,名声传出,以后人们便不会再和你来往,在巷院中失去人气,那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在游行中间,还有几名老者手拿竹扫帚,瞅空子拍打被拴者的脚腕和小腿,说是可以打掉身上的邪气,在新的一年里全家老少都会平安吉祥。当然这种拍打并不是真打,而是象征性的动作,据说“打喜”之名便是由此而来。跟着游行的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事前那些热心人都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化妆,让反穿皮袄、脸上抹得五麻六道的爷爷用架子车拉着(早先是用独轮土车推着)怀抱孙子的婆婆(合阳人称祖母为“婆婆”),婆婆的脸上也抹着红或者锅墨,穿着儿媳妇的大红棉袄。虽然装扮得奇形怪状,却都是满面笑容,因为添了孙孙,又有左邻右舍捧场祝贺,心里自然高兴万分。
队伍游行到添了孩子的人家门口,这家人便热情地取出香烟、糖果和花生、红枣之类的干果,端出酒菜让大家享用,此时锣鼓敲得更欢,巷道里欢声笑语,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打喜”早先只限于添了孙子的人家,现在提倡计划生育,生男生女都一样,所以近年来无论是添了孙子还是孙女,一律都在大年初一“打喜”之列。仅存在于一个村庄里两条巷道中的这种独特年俗,引起了民俗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已先后两次走上陕西电视台的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