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广东珠海市地名的由来及发展历史

广东珠海市地名的由来及发展历史

a1

史前文化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原始先民在珠海这块土地上开发、繁衍、生息,他们选择依山面海,僻风僻浪,有淡水、澙湖或浅滩的海湾,长年或季节性地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考古学家在凤凰山山脉和黄杨山山脉周围以及附近的海岛上,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下栅白沙、唐家大坞环、淇澳后沙湾、拱北西瓜铺、横琴赤沙湾、三灶草堂湾、南水大基湾、高栏宝镜湾等。在这些遗址的表层,一般都能采集到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釜、陶豆等生活用具。通过考古发掘,更有精美的玉块、水晶块、石圭等文物出土。这些遗址和文物,记载了先民们在珠海这块土地上勤劳开发、繁衍生息的足迹。

先民们在珠海不仅开发、繁衍、生息,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海洋文化。平沙出土的相当于商时期的铸造青铜凿的石范和三灶出土的制造陶器时拍印纹饰的石拍,表明三四千年前在此生活的先民不但广泛使用着陶器皿和青铜工具,而且能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高栏岛宝镜湾风猛鹰山发现的4000年前的摩崖石刻画(岩画),更是珠海先民伟大的艺术创造。这些岩画分布在山坡和海边,以阴纹线条凿刻的方式在花岗岩石面上凿出各种图案、符号,构图独特,线条庞杂,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生活习俗和美术工艺水平,有着珍贵的历史、艺术、旅游价值,在中国东南沿海岩画中占有突出地位。与岩画同一地点的宝镜湾遗址更出土岭南考古史上罕见文物,在中国考古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二者于2020年6月2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口迁徙

珠海外来居民的迁入,始见于东晋末年。江南孙恩、卢循农民起义因被镇压而转战东南沿海,失败后余部散落于万山群岛一带,同分散 居住在珠海(当时尚未完全成陆)的百越人一起艰难生存。

唐代,珠海处在广州到阿拉伯的海上对外贸易航线上,不少人迁入居住,如香山镇设立之后,就有谭、陆等姓聚此一带,并形成村落。黄巢起义失败后,余部有的也流落到珠海三灶等地。

历史上最大批移民迁入是在宋代。北宋末年,香山镇丰富的盐、银、渔资源吸引了邻县和外省的人口举家迁徙。南宋时期,南雄珠玑巷村民为避兵祸,举家南迁,辗转至珠海地区(今唐家、山场、南屏、翠微等地)。南宋末年,皇室南逃,覆灭于崖门,宋军残部及皇室遗裔入山落户,成为珠海居民。

1553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澳门逐渐发展为东西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大批移民迁入邻近的珠海地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立村的达50多个。

清康熙初年,鉴于台湾郑氏政权不肯归顺,遂实行“海禁”、“迁界”,珠海滨海居民被迫内迁,流离失所。废除迁界令后,各地居民又大量涌人珠海地区,在此立村的村庄达260多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香洲开埠,又有大批人口移入。

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山县政府年刊载:珠海境内(不含万山、桂山、担杆等岛屿)共有21487户,人口近10万。

改革开放以后,珠海向海内外大举招贤,大批移民迁入珠海。截至2020年,珠海户籍人口近10万人,常住人口近125万。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珠海地区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郡,珠海地域属南海郡管辖。

汉初,赵佗占三郡,自立为王,建南越国,珠海地区属南越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复置南海郡,珠海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晋年间,划南海郡东部地区为东官郡,西部地区为新会郡,珠海地区介乎东官、新会之间,延续至隋朝。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官郡为宝安县、新会郡为新会县,珠海地区属宝安县地。

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并在今香洲区山场一带设置香山镇,珠海地区为香山镇管辖。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香山寨,仍属东莞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将原属于东莞县的香山寨地方划出,叉从南海、番禺、新会三县划出沿海地方,设立香山县,属广州府。珠海地区自此属香山县管辖。

元代香山县属广州路,明清属广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州府撤销,香山县直属省辖,先后隶属粤海道和中区绥靖公署。1925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而将香山县改称中山县,属广州行政区管辖。1931―1934年,国民党政府实施中山模范县计划,中山县政府所在地设在唐家。

1949年11月,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万山群岛(蚊尾洲岛除外),至此,全境基本解放。1951年1月,由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门、淇澳岛、万山群岛、横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岛、固戍、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继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相当于县(团)级建制。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管辖。

1952年12月,设立中山县渔民区,管理现在珠海市的香洲、唐家、万山群岛、担杆列岛等沿海地区,区政府设在唐家。

1953年4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从中山、东莞、宝安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及140多个岛屿,成立珠海县,县址设在唐家湾,隶属粤中行署。珠海自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

1959年3月,中山、珠海合并为中山县。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县址设在香洲镇。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珠海市。1980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设立。

地名由来

珠海这一地名启用于1953年珠海建县之时。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

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取珠江及南海各一字,故称之为“珠海”。

广东珠海市地名的由来及发展历史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