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革命根据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党、政、军优秀干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一、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党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西北建立根据地的首次尝试。
1928年7月,中共武字区委在三原县武字区成立。此前的1928年2月,黄子文、唐玉怀在武字区鲍四庙成立了农民游击队,组织发动武字区、心字区的农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实行“三分五抗”,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1932年8月,建立了武字区革命委员会(黄子祥任主席)。9月,成立了渭北革命委员会(黄子文任主席)。
从1928年春到1933年夏,以黄子文、黄子祥、习仲勋、唐玉怀、孙平章、马先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渭北高原举起了第一面革命红旗,开辟了渭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先河。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土地革命时期,习仲勋从三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征程,参与并见证了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习仲勋后来与陕西省组织史办公室的习仲凯、白玉洁谈到渭北、陕甘边、陕甘宁根据地史时说:“要说苏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是渭北,因为渭北的心字区、武字区从大革命时期起,一直没有间断过武装斗争。不仅是秘密工作,还有武装斗争。要说第一个苏区,是渭北苏区,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第二个是照金;第三个是南梁,是陕甘边政府。”
二、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西北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尝试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探索和开辟,是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殊途同归的革命模式。大革命失败后,蒋汪合流,实行“清党”、“分共”,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摸索前进。这一时期,国民党在渭北地区实行白色恐怖,渭北革命遭到严重破坏。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仿、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的境况下,黄子文、唐玉怀、孙平章等共产党员以广大农村为依托,以夺取政权为目标,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勇敢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开创了渭北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的革命路子。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丰富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实践。黄子文、黄子祥、汪峰、赵伯平、习仲勋、唐玉怀、孙平章等共产党人在以三原武字区为中心的渭北农村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武装,开展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丰富了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中国革命道路实践,推动了区域革命运动的发展,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三、渭北苏区的红色割据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统治
渭北苏区从大革命时期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武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坚强的共产党人和渭北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疯狂屠杀所吓倒,他们不畏强暴、不惧艰险,高举革命大旗,在腥风血雨中组织发动群众,坚持武装斗争。1926年到1932年间,渭北和三原武字区党组织领导人民打土豪、杀恶差,与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等封建势力进行英勇斗争,先后在三原、富平、耀县等地分了30多家豪绅地主的粮食。在三原武字区,以劳动竞赛方式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均贫富和“耕者有其田”,充分体现了渭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崭新特点。
在党的乡村武装暴动路线指引下,三原党组织和武字区党组织把武力解除民团武装作为夺取乡村政权的必经之路,对盘踞在武字区、心字区及富平、耀县等地的地主武装、反动民团、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了有力打击,处决了一批反动民团团总、豪绅地主和贪官恶霸。期间,虽也遭到反动武装的疯狂“围剿”和报复,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和代价,但还是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武装势力,镇压了反革命分子和为非作歹的土豪劣绅,安定了渭北苏区的社会秩序。
四、渭北革命根据地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渭北游击队是陕甘游击队和红26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2月,陕甘游击队成立时,三原武字区共产党员黄子祥带领武字区几十名青年农民参加了陕甘游击队。在陕甘游击队兵员不足、战斗力削弱的危难时期,三原武字区和渭北游击队多次为陕甘游击队补充兵员。1932年6月,陕甘游击队政治部主任黄子文在三原武字区紧急“扩红”,武字区委三天组织动员了近百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加入陕甘游击队,有力地支持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渭北根据地红四团在危难中支撑了红二十六军。1933年7月初,红二团南下失败,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红四团,重新打起红二十六军的旗帜转战照金苏区,与耀县三支队、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形成了新的红军主力,壮大了照金苏区的武装力量,有力地打击了照金苏区及周边的国民党军及反动势力,缓解和扭转了红二团南下失败后陕甘边斗争的危急局面。渭北革命根据地既是陕甘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区域和回旋地,也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和陕甘红军各类急需物资的重要支援供应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渭北革命根据地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苏区南北呼应,互为依托,协同作战。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渭北游击队随红二团在照金苏区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民团,促进了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的开辟和形成。1933年11月,红四团改编为四十二师骑兵团。此后,黄子祥、杨森率骑兵团在陕甘、陕北各地攻打了诸多敌占区,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也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前进基地。
五、渭北苏区是红军改编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基地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以泾阳、三原、富平、高陵为中心的渭北地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请缨杀敌的战略后方。1937年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在渭北地区的泾阳、三原、富平、高陵一带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即开赴抗日前线。泾阳、三原、富平等渭北各县既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誓师地,也是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的出发地,见证了国共携手、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历史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