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冲,是下司镇瓮港村一个自然寨,有2个村民小组共61户,其中芭茅冲组有32户,将军组有29户,户主有文、张、金、吴四个姓氏,全是仫佬族人。因境内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清澈的瓮南河水从寨中蜿蜒流过,形成山冲、峡谷,加上芭茅遍坡皆是而得名。
芭茅冲高山环抱、山峦叠翠、草茂林密。在陡险的南面后山上,耸立着一根高约15米、粗约5米的棒槌形巨大石柱。其上大下小,气势恢宏,状若一名顶天立地的大将军,人称“将军石”。
关于“将军石”,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风雨交加、雷电骇人的夜晚,芭茅冲的山水间突然地动山摇、石破天惊,冒出两根巨大的石柱。第二天,当人们走出屋外时,但见两根石柱一南一北、遥相对望,无不惊诧万分。
话说不知到了哪一个朝代时,这两根巨石因为实在羡慕山下的人间生活,便请示玉帝同意后,化成一对夫妻来到人间。他们下山来到了寨子中,与当地人共同居住。男的自称姓石,女的当然叫石妇。他们化成人类后,山中自然没了那两根石柱,不明就里的人们很是诧异。
当他们居住在这个山清水秀、谷幽壑深、别有洞天的环境里,过着人间炊烟袅袅、男耕女织的生活时,完全被迷住了。夫妻相敬如宾,生活美满。之后,还生下了儿女。
本来,夫妻二人做好了在人间里天长地久生活下去的打算。但是,谁知这天地人间里的规矩实在太多,有些东西连想都想不到。毕竟,他俩是由石头变来的。
有一天,男人因农忙抢收,中午没有回家吃饭。石妇便煮好饭菜,包到坡上给丈夫吃。当一家人坐在小溪边吃饭时,石妇怀中的小孩突然“哇!哇!”地大哭了起来,她只好解下喂奶。熟料,在喂奶时,石妇一不小心,将几粒奶水滴进了溪水中。这在当时看来,可是一件伤了风化、触犯土地神的大事。于是,土地神十分恼怒,告状到玉帝那里,要他立马惩罚夫妻。
玉帝得知后,急命雷公将石妇处以暴打,并令夫妻二人返身变石,回到山中。怎料,雷公在暴打石妇时,下手太重,竟将其腰身打得骨折。从此,这两根石柱重返山中,突兀而立,一南一北,互相凝望。当人们看到山中再次出现两根巨石时,又是惊诧无比。又过了若干年后,有一位民间阴阳高人慕名而来观察许久,神秘地说,此乃“将军石”也。有此二石,一公一母,一阳一阴,刚柔相济,风水威猛,将来必出将军、勇士之类的栋梁之材。果不其然,因有这两根“将军石”挺拔立于山中,芭茅冲占尽了风水灵气,自明朝以来,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竟成为一个将军的摇篮。
据记载,民国前芭茅冲曾先后出现过6位将军。其中,这里的入黔始祖张聚是明洪武年间的武威将军,其后人张骠诰授武略将军,张有材、张云、张再兴都先后被朝廷诰授为振威将军。清末总兵张梁,诰授建威将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将军故里”名声在外,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不断增多,芭茅冲便由一个村民组分成了芭茅冲组和将军组,让后人永远铭记从芭茅冲走出的将军。
张梁,字梓材,生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军功”起家,光绪年间因从军举家迁居贵阳南京街(今中华北路157号),为清末贵州总兵,诰授“建威将军”。他多次转战云南、贵州,又曾出兵广西抗法,建树不凡,军中威望极高,史料有“出奇兵独山惊走高九,援兴义智擒金阿翁等役,堪称典例”,“开路先锋贾必祥,儒雅善战逊张梁”等记载。
清代文人陈灿也写有《张梁将军歌》颂之。其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均用于培养子女读书、救济平民百姓或为家乡父老办好事上,故颇具声望。他先后捐资为家乡修建了芭茅冲至马场、至角冲、至瓮港、至六个鸡呈“十字”状的石板路,全长10余公里。同时,又捐资修建了瓮港中寨、老山河和芭茅冲三座石拱桥,其中两座已先后被洪灾所毁,仅存一座福德桥。
福德桥位于芭茅冲组和将军组之间的瓮南河上,由南北向,是张梁在任下司总兵时所修,建于清朝末年,为单孔石拱桥,长9米,宽2.5米,拱高6米,桥正中倒插一把宝剑,据说是为防龙起身毁桥而设,桥头有“福德碑”,立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4月,碑文记载了建桥始末及功德。1919年,张梁在贵阳去世,享年83岁,其家人从贵阳扶柩回芭茅冲,完成其“叶落归根”的夙愿。由于张梁屡做好事,民众十分拥戴,一路上,但凡逢村过寨,沿村民众都争相焚香秉烛,摆着酒菜祀奠,前后用了一个半月,张梁的灵柩才抬到芭茅冲。遗体到达巴茅冲后,周围四乡八寨的民众齐集,跳芦笙,做道场,举行隆重吊唁活动,时间持续1月有余,张梁的灵柩才葬入墓地。其墓位于芭茅冲的山谷底下,即瓮南河岸一个河水环绕、形成半鸟式的小山丘上。墓封土直径约5米,高约1.8米,坐西朝东,有墓碑,高约2米,碑文“建威将军显考张公梓材老大人之墓”仍清晰可见,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所立。2020年9月,张梁墓被麻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梁的儿子张先培,生于1890年,年少时,深受父亲和民主革命思潮影响,形成了刚直不阿、豪爽仗义的性格。18岁时,他以“父荫”选入京都陆军贵胄学堂。毕业后,在军咨府测地局就职。后来,离乡北上,在武昌遇到杨禹昌(贵定人)和黄之萌(四川人),三人偕同北上。并参加了著名的“东华门事件”。
1913年,南北和议结束后,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其美恤千金治丧,追认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为革命烈士,并前往北京,寻找到三位烈士尸骨,将其与1912年1月26日炸毙宗社党首领良弼而牺牲的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彭家珍,合葬于三贝子公园(又称“万牲园”),称“四烈士墓”。
张先培、张梁先后辞世后,他们位于巴茅冲组的故居,后来由其家人送给了一位跟随张梁多年的王姓轿夫,这位轿夫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就招了一位上门女婿,后来这女婿吴亲华卖掉了张梁的一栋三间木楼瓦房故居,另建了新房。如今,张梁的故居还留存有朝门,宅基地、院坝及其麻条石也保存尚好。张梁之母(张先培之祖母)文氏为“皇封诰命一品夫人”,也安葬在张梁墓背后叫“燕子尾”这座山的半山坡上,墓高2.1米,底径4.4米,占地110平方米。墓碑尚存,但已损四分之三,且仍有石柱方形华表1根立于墓边,高约4米,上雕石狮。2020年9月,麻江县人民政府将“一品夫人墓”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门事件
东华门事件又称丁字街炸弹案。辛亥武昌起义后,北京地区一系列武装起义,均因袁世凯的破坏而遭失败。革命党人黄之萌、张先培、钱铁如、吴若龙、杨禹昌、罗明典、郑毓秀等18人,在北京组织暗杀团,待机除袁。
1912年1月16日上午11时3刻,袁退朝后,乘马车出东华门,行经 东安门至 丁字街(今王府井大街 八面槽)时,预先埋伏在路边店铺楼上的最新革命党人扔下炸弹,当场炸死卫队长等10余人。黄之萌、张先培、杨禹昌等10人被铺。1月17日、黄、张、杨在京就义。黄之萌,贵州省 贵定县人,1910年到北京参加暗杀团。张先培,贵州省 贵筑县(今并入贵阳)人,在北京陆军贵胄学堂学习,加入共和会北京分会,组织暗杀团。杨禹昌,四川资州(现资中县)人,保定师范学堂教员,同盟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