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在山东省长清县东南方山下。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建寺,至唐宋大盛,有殿阁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五百余人。后历代有毁有建,始终是座巨大的佛教寺院,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四大丛林,又称佛教“四绝”。灵岩寺的主体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
千佛殿始建于唐,托修于宋,明代重建留存至今。殿中供毗卢、弥勒、药师佛像,四壁满布高30公分的木雕小佛,故称千佛殿。壁前又列四十尊高102-120公分的高僧祖师和罗汉彩色泥塑像,是宋代的作品。塑像摆脱传统模式,喜怒哀乐各有姿态,形态生动逼真,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珍品,民国时清末学者梁启超见后赞为“海内第一名塑”,其题词碑刻位于殿前。艺术大师刘海粟也题词赞美:“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千佛塔西侧的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北宋嘉佑年间重修,是八角九层砖塔,连石基通高54米。塔身有华丽的门拱,精致的假窗格眼和富于变化的华拱塔檐,石基四周为冥府浮雕,塔身逐层收缩,望之端重秀丽。
寺西的墓塔林,有唐至清历代主持僧的墓塔167座,形制多样,造型优美。
辟支塔、罗汉像和墓塔林被称为灵岩寺三绝,那么,墓塔林又有怎样的奇观呢?它是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目前里面总共有石质墓塔167座,石碑和墓志铭81通,塔座一般有多种形状,还有浮雕作为修饰;塔身比较大,上面写了高僧的年号法号;塔刹有多种图案的造型,形态不一。在墓塔的旁边便是墓碑,墓塔林的中央耸立着唯一一座砖塔,是高僧法定圆寂的地方,被称为“祖师塔”,庄严肃穆,位于正中间的首位。其他的塔在下面左右排开,有点像我国墓葬的“抱子携孙”的感觉,彰显出对宗祖的崇敬和敬仰。
灵岩寺群山环抱、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明代学者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优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灵岩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刹灵岩寺传说
曹建民
灵岩寺,自晋朝建寺以来就充满了许多传说故事,使这片土地更具神秘色彩......
传说一 朗公说法石点头
东晋时候一个叫朗公的和尚,当时是历城神通寺的方丈。那时有个叫张忠的隐士,很有能耐,但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为避那时候的战乱,便来到灵岩峪修行隐居。朗公和张忠是多年的好朋友,无话不谈,交心的话什么也说。所以朗公经常从历城仲宫那边翻过两座山来找张忠,相互交流佛理,舒泄胸中的憋闷。朗公每回来到灵岩峪,都被这里美丽的风景所吸引,高兴的时候总在灵岩山上讲《放光般若经》,每次都有一大堆人听讲。有一次讲到最精彩的时候,周围的山动了起来,石头跟着点头,老虎猛兽爬在地上也不起来,也听不到了平时的马嘶人叫和猿叫狼嚎,只有朗公的说法声在山谷中回荡。有一个信士问朗公:“这是怎么回事?”朗公说:“我讲法,我的内心急剧变化,穿过了人的理解边缘,扩展到了无限的境界中去了。因此,大地为我祝贺,用石头点头欢迎我。动物向我致敬,保持静默,此乃佛法之摄化。山有灵犀,不足为怪。”信徒立即磕头施礼,高呼“善哉……”。从此,这个地方就叫灵岩了。
朗公讲完法,当走到灵岩山的山顶时,身子突然定格,不动了。山顶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像披着袈裟,手拄禅杖,攀越山峰的老人形象的巨石,后人为纪念这位佛法高深的高僧,便称它为“朗公石”了。
现“朗公石”为灵岩寺浑然天成的一大自然景观。
传说二 法定与三泉
相传在北魏孝明帝的时候,法定高僧从西方来到灵岩寺,进入灵岩峪,并有一条巨蟒在前面为他引路,两只老虎为他驮着经卷。走着走着,忽然前面长出了一堵墙,无路可行。法定和尚对着墙坐下,闭着眼诵经。坐到第七七四十九天的时候,突然雷声大作,山石迸裂,崩下来的石头落在法定的面前,打断了他的修行。睁眼一看,只见头顶有一束强光向山下射去。原来法定高僧面壁打坐的真心感动了太阳神,阳光把山崖都射穿了,透过洞穴形成光束,为高僧指路。至今灵岩南山峭壁上留有一个圆洞,史称明孔洞。
法定顺光束下山,在山脚下遇到一位打柴的老头,法定向他问路,老头低头不说话,只用手指头一指,面前突然有一对白鹤飞起来,法定沿着双鹤飞行的方向,来到灵岩寺。只见青山一色,苍翠欲滴,地净气爽,云气生辉,实在是太美了!但最为遗憾的是寺院内没有水,显得没有灵气,老法师用禅杖在千佛殿东侧的山崖处就地一杵,只见一股泉水喷上来,并形成小溪。两只鹤在空中看得清楚,一只鹤在空中直下,在东侧落地,一股清泉涌出来,后人取名为“白鹤泉”;另一只鹤落了南侧,又一股清泉涌出来,后人取名为“双鹤泉”。因三泉相距不远,故有“五步三泉”之称,是今灵岩寺的胜景之一。
清代诗人韩章曾赋曰:“双鹤何年饮此泉,泉名得与鹤相传。而今不作长空唳,只在涓涓石窦边。”
传说三 王干哥的故事
每年的春秋两季,灵岩寺夜间都有一种奇特的鸟叫,“王干…哥,王干…哥”,叫声悲切凄凉,挺渗人!远听感觉很远,回荡灵岩山夜空,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这种鸟学名叫人参鸟,俗称棒槌鸟,它专门寻摸人参果吃。但这种鸟,灵岩人又给它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王干哥,它来源于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方山脚下,滴水崖边上,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户主叫王大壮,妻子姓姚,大壮三十得子,为孩子起了个名叫王干,一家三口全靠大壮打柴过日子。有一天,大壮和他媳妇在卖柴火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用破麻袋包着的小女孩,两口子把小孩抱回了家,取名莲儿,莲儿比王干小半岁。实在的两口子硬撑着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大壮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打柴,后挑到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回来还要顶着太阳拾掇租来的二亩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没白没黑的劳累终于使大壮病倒了。他媳妇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玩意,也没有拉住大壮的命。就在王干十二岁那年,大壮撇下妻儿离开了人世。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王干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到灵岩寺重新租来二亩地,辛勤耕作,抽空就上山砍几担柴卖掉,换些油盐。莲儿也常到寺里干点小活,换点钱贴补家用。姚氏掌管家务,也喂些牲口,孤儿寡母到也过的下去。王干、莲儿挺懂事,兄妹相称,一家三口过的也算滋润。
光阴似箭,转眼六年过去了,王干变成了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莲儿出落得如花似玉,媒婆跑断了腿,也没能给王干说成一个媳妇;媒婆说破了嘴,也没给莲儿说成一门婆家。老人看出了孩子的心事,便在农闲的时候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婚后的小日子过的既和睦又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姚氏上山打草不慎滚下山坡,摔断筋骨昏死过去。王干急忙请来灵岩寺的和尚,开了药方,其中三味药尚未配齐:泰山后的灵芝草、灵岩山的人参果、莲台山滴血石旁的续骨草。王干好不容易上山找来了灵芝草和续骨草,但还差人参果。这一天王干按照老和尚的指点,跑遍了灵岩的边边坎坎,最后在一处断崖边上长着树根的地方看见了一棵人参苗,他特别高兴,解下缠在腰里的绳子,一头系在山顶的小树上,一头系在腰上,慢慢向下滑,谁知系在山顶的小树突然松动,小树连绳子同王干一起坠入山下,头撞在石头上,脑浆溢了出来……
莲儿在家等王干的人参果,等了三天三夜也没等来,婆母却因得不到医治也负痛病逝。莲儿忍着悲痛,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掩埋了婆母,决定下山寻夫。登明孔山,穿白杨沟,攀方山顶,涉万人坑,边寻边喊:“王干……哥,王干……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莲儿的头发白了,面容苍老了,“王干……哥”的呼声却越发强劲起来了。一天晚上,寻夫的莲儿一脚失落崖下,不幸身亡。在摔死的莲儿身上飞起一只小鸟,嘴里不停地呼唤着:
“王干……哥,王干……哥”。
传说四 鸡鸣山的传说
在进入灵岩峪的山口,有一座奇形的山,犹如古代重要门户用以威严的阙。它确实是灵岩寺的门户,过山跨桥,就算是进入灵岩寺的境地了。此山有一个离奇而使人向善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伙盗贼,夜间前去行窃,当盗贼路过此山时,山上突然雄鸡高鸣,盗贼以为拂晨报晓,原路返回。贼回去一计算时间,尚不到子夜,又集合行动。当再次路过此地时,山上仍有雄鸡鸣啼。这样盗贼行动三次未果,他们认为路经灵岩圣地门户,三次鸡鸣,是老佛爷在教化他们,从此,他们一改常态,弃恶向善了。后来有一个云游老道,听说这个故事后,他断定山上有金鸡,深藏此山,夜查暗探,费了很大的力气,果真将金鸡盗走,后人将此山命名为“鸡鸣山”。
鸡鸣山地处地壳变动的冲击带,同泰山一样,每年都有所增长,经过多年的地壳运动,其山形也越来越象金鸡了,鸡首高昂,雄冠高耸,告曰人们抑恶从善,遵纪守法,做一个文明善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