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河南林州东郎垒崔府君庙

河南林州东郎垒崔府君庙

a1

明代嘉靖《彰德府志·祠祀志·磁州》载:“崔府君庙,在州城内东北一里……临漳、林、武、涉俱有庙。”今陵阳镇东郎垒村西北部就有一座崔府君庙,这在林州境内还是少见的。

庙院坐北朝南,庙门口立有八九块碑刻。庙门门额上写着“府君庙”三字,门和庙墙都是近年新建的。府君庙位于院子北边,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下边石基座,中有两层踏跺,边有垂带。前有檐廊,中间二木柱,柱下是鼓形石柱础,柱上两侧是雀替,顶是平立枋、荷叶墩、撩檐槫、檐椽、飞子;坡顶是灰筒瓦硬山顶,五脊六兽。山墙与后墙由青砖砌筑。廊后边正中开四隔扇门,门两边有坎墙,上为窗,隔扇门上、门脑、窗子均是码三箭花棂。门额中挂着匾上写着“府君庙”。殿内有崔府君塑像。

此殿西侧有三皇殿三间,院东边是老祖殿三间,西边是送子观音殿,院中间有一条向北弯曲的墙,南面画有九条龙。在院西边南侧立一通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刻立的横式碑,碑名《重修府君庙碑记》,长133厘米,高99厘米。碑中写有:重修本境显微尊神庙一所,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重修,正德七年(1512年)重修。由此可知郎垒村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村落。

从院南边越过观音殿,西边又是一个庙院。院北有一座天爷殿。下是高50厘米的石基座,中有踏跺三级,前墙上两个石柱子,上刻有楹联:“无声无臭黄金临大千恭数,日旦日昭白玉宫天一神威。”柱中间开四隔扇门,隔扇门上部与两边坎墙上窗子也是码三箭花棂,门额窗是工字花棂,中悬竖形匾,上写篆体字“天爷殿”。前檐有简单的斗栱,坡是灰筒瓦卷棚顶,其后紧接是硬山顶殿。

在院外大门西侧有清乾隆十年(1745年)刻立的《创建玉皇庙拜殿并重修府君庙碑》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立的《改造显微王庙观碑》。

清人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一书中收录有两篇《重修崔府庙碑记》碑文,其中一篇为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王仲安撰,碑记详细记述了崔府君的来历,“夫府君神者,世本祁州鼓城(今山西省昔阳县)人也,姓崔氏,名珏,字子玉……唐贞观间,进士取应。凡仕为令尹者三:始任长子,次滏阳,次卫县。其守职也,廉洁无私,治端有异。省刑罚,民无怨,以虐,均赋役,吏无缘以巧法,福善过淫,弭贼息盗,至于除虎害,告水灾绝飞蝗远强暴。”

金元好问《崔府庙碑记》“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景祐二年(1035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

府君,唐贞观中为滏阳令,再迁蒲州刺史,失其名。在滏阳有爱惠名,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三年(1000年),尝命磁州葺其庙,而京师北郊及郡县建庙宇,奉之如岳祠”。另有《文献通考》中载“宋崔府君庙在京城北,相传唐滏阳令设为神,主幽冥事。庙在磁州。淳化初(990年),民有于此置庙,后诏修庙宇,赐名护国庙,及送衣服供具。景德元年(1004年)重修,每岁春秋,令开封府遣官致祭。后封护国显应公”。

郎垒村府君庙大门外东侧的一块碑中还写有靖康之变时,康王“途经太行山,夜宿郎垒府君庙”。郎垒百姓听说开封东京被金攻占,二帝被俘。八大姓(田、刘、申、郭、张、董、周、路)族老共议,上书康王,拥立其为帝。因洹河暴涨(陵阳河)康王无法南下。郎垒八大姓族老共议派人南下护驾,公派男丁160人陪王护驾,南渡洹河直奔临安,始为南宋高宗皇帝。时到今日,苏杭二州还有郎垒先祖姓氏后人。因康王夜宿郎垒府君庙,高宗皇帝为感恩府君庙“神灵护佑”,加封郎垒府君庙为显微王神庙。

崔府君自北宋以来不仅被民间所祭拜,而且不断被王朝统治者加封,覆盖范围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影响力很大。各式各样的宋元明清的小说涉及关于崔府君的崇拜,北宋以来小说家争相渲染的莫过于“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三朝北盟会编》《中兴显应观记》《使金录》和《靖炎两朝见闻卷》等资料中都有记载,而《靖炎两朝见闻卷》下卷中对此事的记载最为翔实。相传宋高宗南逃时,后有金兵追赶,崔府君托梦于他,并将自己的马借给他,赵构过江后发现原来自己所骑的是泥塑的马,才知道是崔府君以泥马助佑。

祠神信仰中的自然神、动物神、人物神在唐宋时期经历了一个兴起、传播的过程。人物神于唐代产生,宋代开始传播,在元代已经有了一定地域范围。人物神中的崔府君,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的河北磁县,磁县崔府君庙在北宋被赐额为“本庙”,而山西长子另有一座崔府君庙,两庙传说不尽相同,其一为县令崔珏,其二则称其擅长捕虎,另有河东地区的崔府君,共三个版本,三种传说在元代合而为一。

到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以山西潞泽商人为代表的群体才促进了本地民间信仰的流传。每座祠庙多为一定范围内的村落所供奉,这些村落在南部太行山区沿着河谷或山势自然分布,构成了山西晋东南、冀南、豫北一带崔府君祠庙信仰流传的常见模式。(张振海)

河南林州东郎垒崔府君庙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